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相信從事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的老師對“個別化教育計劃”(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的簡稱)這個概念都不陌生,它是基于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特殊學習需求對因材施教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的深入踐行。
那么,個別化教育計劃具體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一起來了解一下。
個別化教育計劃示例
學生姓名 | 鄭智謙 (化名) |
年齡 | 14 歲 |
班級 | 中三(即香港的初三)乙 |
特殊教育需要類別 | 讀寫困難 (被評為有嚴重的讀字及書寫困難) |
討論日期 | 20xx年10月4日 |
施行時段 | 20xx年9月1日至 20xx年2月1日(5個月) |
學生的現(xiàn)況能力
1、強項及興趣
口語表達能力強
邏輯推理能力強
視覺空間感強,精于處理圖像
喜愛參與球類活動
上課積極
2、弱項
中文–識字量少,閱讀欠流暢,閱讀能力弱,寫作內(nèi)容貧乏
英文–詞匯少,寫作感困難
數(shù)學–理解文字題感困難
初中通識–未能自行閱讀大量資料,組織能力弱
根據(jù)有關教職員與教育心理學家、家長及學生本人商討后,訂立學習計劃如下:
學習方面
中文科
長期目標一:提升閱讀能力
短期目標1:提升閱讀的準確度和流暢度
①施行方法
學校:于每星期一、三的早讀課,到電腦室參加「讀寫易」小組,進行閱讀流暢度*訓練,并完成相關練習。(*使用《讀寫易:初中中文讀寫輔助教材》)。
家長:家長鼓勵和督促學生每天進行閱讀流暢度*訓練。
②負責職員:教學助理及張老師
③評估準則:閱讀流暢度提升20% 。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短期目標2:能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找出段落大意
①施行方法
學校:于每星期一節(jié)的中文輔導課內(nèi),老師教導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找出關鍵字和中心句。
②負責職員:張老師
③評估準則:能找出段落中的關鍵字和中心句(80%)。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長期目標二:提升寫作的能力
短期目標1:能運用「腦圖」構思寫作大綱
①施行方法
學校:在每星期一節(jié)的中文輔導課內(nèi),教師協(xié)助學生鞏固在作文課教授的寫作技巧(包括:用「腦圖」
(一般指思維導圖)/視覺組織圖構思文章內(nèi)容)及進行寫作實踐。
②負責職員:張老師
③評估準則:能運用腦圖/視覺組織圖,列出大綱及當中包含的四個重點,并完成一篇 200 字的文章。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短期目標2:能運用常用詞語造句
①施行方法
學校:在「詞語銀行簿」中選出 5個常用詞語作重點造句練習。
家長:家長鼓勵學生每周溫習所選詞語及運用詞語口頭造句。
②負責職員:張老師
③評估準則:詞語造句(80%)(每兩星期檢討) 。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英文科
長期目標:提升閱讀能力
短期目標:能朗讀及理解簡單英文故事
①施行方法
學校:所有英文課接受英文小組教學,在小組中每兩星期閱讀一個簡單的英文故事,并完成閱讀工作紙。
家長:家長鼓勵學生利用教育網(wǎng)站www.starfall.com 聆聽及閱讀簡單的英文故事。
②負責職員:王老師
③評估準則:能獨立完成一半或以上的閱讀理解課業(yè)。(每兩星期檢討)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數(shù)學科
長期目標:提升拆解文字題的能力
短期目標1:能認讀課題常用的數(shù)學詞匯
①施行方法
學校:
數(shù)學科教師指導學生在課本上圈出每單元常用的數(shù)學詞匯清單,幫助學生熟悉有關詞匯。
數(shù)學科教師提示學生做習題時可輕聲讀出題目及向鄰座同學問字,以幫助理解題目。
家長:家長鼓勵學生當遇上不認識的字詞時,使用具備文字轉換語音功能的流動應用程式(App)以輔助閱讀。
②負責職員:吳老師
③評估準則:能獨立完成一半或以上堂課和家課。(每兩星期檢討)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短期目標2:能使用圖示策略解題
①施行方法
學校:數(shù)學科教師在教導全班利用圖示策略理解文字題時,給予學生額外的關注和指導。
②負責職員:吳老師
③評估準則:能利用圖示策略理解文字題。(每兩星期檢討)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初中通識科
長期目標:提升組織能力
短期目標:學習運用組織圖及電腦軟件輔助答題
①施行方法
學校:
通識科教師在教導全班運用組織圖構思時,給予學生額外的關注和指導。
負責職員:溫老師
教學助理教導學生使用「MacBook Air 內(nèi)置中文語音轉換文字軟件」作答,讀出答案以代替書寫,以及運用組織圖作答。(教材:教育局出版的「使用中文語音轉換文字軟件」訓練課程) 。
負責職員:教學助理及溫老師
家長:家長鼓勵學生當遇上不懂書寫的字詞時,使用具備語音轉換文字功能的流動應用程式(App)或MacBook Air以輔助作答。
②評估準則:能運用組織圖構思作答內(nèi)容并純熟地使用中文語音轉換文字軟件答題。(每月檢討)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個人成長
長期目標:
能根據(jù)個人的興趣及能力作出升學及就業(yè)選擇
短期目標1:能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項及探索職業(yè)路向
①施行方法
學校:
提供個人升學及高中選科的輔導。
校方安排職場體驗活動時,安排學生參觀他感興趣的項目,例如:香港體育學院及運動員分享。
家長:
與學生傾談符合個人興趣及能力的職業(yè)。
鼓勵學生培養(yǎng)相應的興趣和能力,并在網(wǎng)上搜集有關運動行業(yè)的發(fā)展機會,包括課程內(nèi)容及職業(yè)發(fā)展路向。
②負責職員:升學就業(yè)輔導人員王姑娘
③評估準則:
能訂立生涯規(guī)劃目標。
能列舉運動行業(yè)的不同發(fā)展機會。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短期目標2:學習基礎職業(yè)技能
①施行方法
學校:每星期安排一節(jié)中文輸入法訓練。
家長:鼓勵學生在家中練習中文輸入法。
②負責職員:教學助理
③評估準則:能每分鐘打15個中文字。
成效/短期目標情況:
測考調(diào)試
延長作答時間 (筆試延長25%;多項選擇題延長15%)
使用電腦讀屏器[只適用于非語文科試卷(例如:數(shù)學/通識等)和語文科試卷的作答指示(即「大題目」)、寫作及聆聽部分]
使用語音轉換文字軟件答題 (只適用于通識科)
備注
鼓勵學生繼續(xù)參加籃球校隊,以發(fā)展強項及建立自信。
參與訂定計劃者
特殊教育需要統(tǒng)籌主任:楊老師
教師:
張老師(中文科及班主任)
王老師(英文科)
吳老師(數(shù)學科)
溫老師(通識科)
升學就業(yè)輔導人員王姑娘
教學助理
教育心理學家:李女士
社工:陳姑娘
家長/學生:鄭先生、鄭太、鄭智謙
案例來源: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
2020年11月更新版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教育局)
個別化教育計劃對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群特點非常突出的孩子,一般的教學計劃對他們不一定能適用。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獲得教育公平,尤其在融合教育中,為特殊孩子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