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的免费拍福利短视频_日韩美女免费视频一区_女生麻豆av在线_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韩_无码三级片一区二区亚洲免费_久久最新免费无码av_欧美zo人妇另类_精选国产门事件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欧美日韩亚洲另类_亚洲黄片电影在线观看

歡迎來到融教之家

微信訂閱 手機訪問 侵權投訴

普通教室中的特殊人物(下) 妥瑞癥兒童為例

臺灣融合教育攜手平臺臺灣融合教育攜手平臺
2019-09-07 16:42 1260 0 0
研究者以為:不是特殊兒童要不要融合教育,而是融合教育怎樣幫助特殊兒童的學習,才是融合教育實施的重點。

摘要

在普通班里,有些孩子因為生理、心理的因素,本來就和同儕有些不同,后來更因教師、學校的不了解,使這些孩子的學習較一般孩子更為坎坷。其中妥瑞癥(Tourette’s syndrome)兒童就是人數眾多,而且最易被誤解的一群。

妥瑞癥是一種神經學疾患,以動作抽搐和發(fā)音抽搐(vocal and motor tics)為主要癥狀,患童有50%的機會同時有注意力缺陷或過動的問題,另有50%的機會發(fā)展出強迫性癥狀,學習障礙也是妥瑞癥兒童常見的并發(fā)問題。

妥瑞癥的發(fā)生率相當高,1000名男童中會有一位,女童的發(fā)病率較低,約為男童的三分之一。本文以一個典型的個案「山椎」為例,透過文獻、觀察及對父母師長的深度訪談,描述妥瑞癥兒童在教室中的適應,老師不同的因應方式,又怎樣影響他的學習。

 (續(xù)接前文........)


一個轉機:個案會議及其結果

第一次個案會議:了解學習現況與教學原則

第一次個案會議是山椎六上學期末,在學校輔導室召開,除了研究者以外,還有個案父親、校長、輔導主任、導師、資源班兩為老師、自然科、社會科、體育、美術、音樂等老師。會議下午四點半開始,到六點才結束。

會議過程是先請每位老師報告山椎的上課狀況和老師的困難(有好也有壞,內容已摘要記在前節(jié)),其中校長會追問較仔細的情況并請家長表示意見,最后請研究者以專家的身份提出建言。于是研究者仔細的說明妥瑞氏癥的癥狀及成因,并參考曾世杰(1996)的文章,針對山椎的狀況提出教學上的處理原則,摘要如下:

1.接納并體會孩子的苦:

「沒有人愿意自己是亂糟糟的」,孩子這樣混亂,是因為他自己也不能控制。如果老師、同學、家長在了解原因后,能接納并體會孩子的苦,避免譏笑和過度的處罰,培養(yǎng)孩子基本的尊嚴和自信,那么孩子較可能轉而積極學習。

2.落實「每個人可以不同」的信念:

其實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能力、興趣、背景、期望等都不同,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肯定自己、進而發(fā)展自己,尤其是在這樣的過程里學習去和自己不同的人相處,進而欣賞這些不同,一直是教育上的「高級」理想。

當班上有比較特殊的孩子時,不正是顯現這樣高品質教育的關鍵時機?因此期望老師重拾「每個人可以按他自己的能力、興趣來進行學習,并且可以有不同的評量標準」的教育信念,確實「讓教學有點彈性,讓孩子有點決定權」。

也許可以試試先在班上宣導這樣的想法,而后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并給自己的努力及成品評分的學習活動。其時「光」老師已在該班打了很好的基礎,只要各科老師也一起努力,并且在教學活動上確實有些改變,相信我們會看見孩子有不一樣的表現。

3.看見孩子的優(yōu)勢并藉此發(fā)展他的專長:

像山椎這樣的妥瑞兒,又沖動、又固執(zhí),是很惱人,但這兩個特質在同一事上相遇時,要不成為專家恐怕也難。很多杰出的妥瑞人都因為有這樣的機會而成功。在山椎的學習表現上,可看出他對「操作性」的活動較有興趣,像在美術、自然、電腦、數學(有游戲或操作活動)里,他的妥瑞癥狀就減少到幾乎看不到。 

而且他其實氣質上很敏感,像聽歌曲比別人更易感動等。如各科老師能找到他有興趣的,有動機去做的具體的活動或事件,鼓勵他以「強迫性格」全心投入,反復練習;或以「沖動」而在那件事上有敏捷、創(chuàng)意的表現。

4.提供孩子「短、小、精、漢」的學習經驗:

「短」是指時間縮短,「小」是指量不要大,妥瑞兒因注意力缺陷又沖動,是非常容意分心,又會忘東落西的,所以要他做的事要盡量配合他的狀況,但要要求他做到「精」,也就是要強調過程的盡心盡力,并要具體的檢討他的工作品質。 

「漢」是指成為有用的人,每個人都在追求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妥瑞兒因各種癥狀造成自信上的傷害,尤其需要覺得自己是有用的、被看重的,因此老師在課堂上能指派一些他能勝任的工作給他做,不僅能藉此訓練他的技能、提高注意力、培養(yǎng)自信,更是與其他同學有良性互動的機會,是一舉好幾得的事。

5.逐步踏實的常規(guī)要求,清楚的提醒:

人雖然相當受到生理的限制,但良好的學習及訓練,可以讓行為更有效率、更受人歡迎。對妥瑞兒的行為表現也是這樣。因此,具體可行的常規(guī)要求和教導,可幫助孩子知道自己那時候的角色,那時候怎樣的表現是較恰當的,而努力去做到,若有爭執(zhí)或沖突,孩子也能有較持平的衡量,若真是自己違規(guī)也較能因了解而甘心認錯,接受處罰,減少因覺被冤枉、誣賴而有的動暴情緒反應。

另外,若能有事先、清楚的提醒,可以讓孩子有充份的預備時間,能控制自己去做該做的事,降低害怕、焦慮的情緒,減少沖突,也能因事先的提醒,避免做出不能不該做的事。另外,因規(guī)矩清楚,孩子能預計自己的下一步,能估計自己可做的尺度,甚至知道自己的角色,這些都能.6.幫助孩子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較恰當的行為表現。

6.提供多元的學習及表達管道:

就如蒙特梭利所言,學習是人類的本能,也如建構論學者們所說,學習者會主動的運用自己所擁有的各種管道來觸接周圍的訊息,建構成自己的知識,并以自己能掌握的方式表達出來。 

對像山椎這樣的孩子,ㄧ般教室里慣用的長時間、專注聽講、快速紙筆記錄、特定時間里要回答,較強調特定知識的紙筆或口語呈現等的方式,顯然是較不利的學習。如果能允許他運用各種他運用各種管道,如可用動作直接觸接、用顏色、聲音配對了解,最好有真物實境的具體例子,同時也能透過這些多元管道來表達,應該會有較好的學習。

7.與會老師與家長的反應:

除校長、輔導主任、資源班老師外,其他老師大多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會議,也是第一次有機會知道同一個孩子在不同課堂上的表現,及不同老師對同樣現象的處理;尤其對妥瑞氏癥的認識,除了導師早一個月知道外,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聽到,也第一次知道可以如何處理像山椎出現的這些惱人的問題。

因此,每個人都很專注的聽講、很熱切的參與討論。「原來是這樣」的驚嘆聲,和松一口氣的心情,使參與的老師都有同在一艘船、同愛一個孩子的感受。

對山椎的爸爸來說,第ㄧ次如此慎重地被學校邀請來參與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感覺應該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吧!看他從一邊擦汗,一邊小跑步的加入剛開始的會議,還沒坐定就聽到一位接一位老師,報告著孩子學習的實況,「是這樣子的?。?!」他一直擦汗,臉上交替出現難堪、無助、不解等情緒 

在聽到研究者解釋孩子是妥瑞氏癥患者時的豁然開朗,「是啊,他從小就這樣。哥哥也是阿,只是沒這么嚴重。原來我自己也是,我就一直覺得自己怎么這么急性子,常常會控制不住,事后又很后悔。」及立刻涌上的愧欠「我真的不知道是這樣的!我真的不知道!」,會后他很激動的向校長、老師、研究者致謝,他似乎下定決心要好好愛孩子。

個案會議后的改變:重要人物的影響

「最大的改變恐怕是,再也沒看過孩子青一塊、紫一塊的來上學了!孩子的精神顯著的好多了!快樂多了!」,在下學期開學后一個月的訪談時,導師很欣慰的說著,「孩子說爸爸上學期個案會議回家后,跟大家說他們是妥瑞氏癥的人。

以后他不會再打他了,但是要他好好努力。從那天開始,爸爸真的對他很好,有時晚上會早一點回來,問他在學校做了什么?有時周末還會帶他出去。孩子覺得很高興?!寡芯空咴谙聦W期有兩次在小學里,無意中看到父子兩有說有笑離開校門。

至于在教室里,導師在與研究者討論后,于個案會議后的輔導活動時間(山椎正好在資源班上課),向班上同學說明山椎的狀況,并請同學幫助山椎。于是下學期,研究者到班上訪談同學時,發(fā)現幾乎全班的同學都認為「自己確實受到山椎干擾,但會原諒山椎,因為他又不是故意的,他自己也不愿意這樣」,甚至很多同學認為「山椎其實很熱心、很乖、很聰明」,然而也幾乎是全班的同學都期望山椎能多學習自我控制。 

研究者后來幾次到該校,都看到山椎與同學笑鬧著,比起上學期看到的郁郁寡歡、或當旁觀者,相差很多。尤其學期末時的義賣活動,看到他汗流浹背卻意興盎然的和同組同學們一起賣力的預備食物,賣力的叫賣,正確而快速的收錢、找錢,謹慎有禮的送貨等,真是令人想落淚。

在課程上,六下正好該校試做單一老師主題式統(tǒng)整教學,導師以自己能掌握的語文等四科時間,進行為期一學期的「讓愛放光芒」主題。由于這樣的教學是比較貼近研究者所提教學原則的教學型式,加上導師特別用心留下相當空間由孩子自己來設計及發(fā)展學習過程,因此可看到山椎有相當多令人驚喜的進步。 

比如:山椎從一開始就相當專注的在參與,包括聽演講、看電影時都比過去專注很多,回答問題也比以前對題,有時甚至是第一個回答,而且答對。對于他一向喜歡的操作性、有結果的活動,如研究者觀察他在「義賣活動」中的表現,從計劃、作海報、到各班宣傳、預備工具、制作食物、叫賣登記、收錢找錢、送貨等,他一直都熱切的參與著,他認真想、專心聽、主動去問人、去看書、積極去做,和同學的相處,也從很容易沖突到彼此都比較能聽、能建設性的說、一起去做。 

雖然山椎仍會有些抽搐、注意力不集中、或沖動,但大家似乎「沒空去管啦!」(一個同學的用語),甚至「沖動」還促進了該組的行動,「強迫性」有助于該組的品管,雖然他「有時還是叫人受不了,不過他真的很不錯喔!」。

另外的例子是導師特別提出的例子,在進行「愛的A計劃」(為母親做七件事當作母親節(jié)禮物)時,由于做計劃的部份需要「計劃并用電腦打出來」,鑒于他的語文程度,老師并不寄望他做,但有天將要放學,他要求使用教室里的電腦,老師答應后,他就一個人悶聲不響的在那里打了將近一小時,然后繳出他的A計劃,雖然用字較簡單,但清楚可行,而且沒一個錯字,令老師意外而感動。

爾后,他和其他同學一樣照著計劃一一落實,母親回應:「這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母親節(jié)」,她沒想到山椎在畢業(yè)旅行會為她和家里每個人買禮物,沒想到山椎會寫賀卡、會幫她把家事做得好好的。整體評量起來,他的A計劃(含計劃、執(zhí)行、和自評)在全班來說,至少在中間位子;「若要和他自己的過去比,那他值得得進步最多獎」,導師說。

至于其他課的表現,從第二次的個案會議(2001/06/06)可得到一些訊息。資源班老師認為他的語文雖有進步但很有限,不過他的學習態(tài)度有改變很大,「在寫作業(yè)上,過去多半不作,而且會編理由。這學期很有進步,像學期中就自己主動提出想上六下的課本(原來是依其程度上相當于四上的文章),我說好阿,但功課會變多,你要寫呦! 

他說好。然后就真的每天都會提醒、督促自己盡量去完成。雖然偶而還是會沒寫完,但已經很有進步。我覺得他在長大,也會想要做好」。 

音樂老師則在上課時盡量在他專注時對他微笑,并找他會唱的歌要他秀一下,結果「這學期常規(guī)變好,不像過去常失蹤。而且我發(fā)現他非常有感情,教唱「驪歌」是第一個哭的」,從同學們的訪談也證實老師的話。

體育老師認為「同學較不會排擠他了。以前因為他的反應較慢,技巧上跟不上(學生常說他笨),同學普遍不要和他同組。這學期我上課時會要他幫忙記分或代替老師分發(fā)工具(做助手),他很樂意,事也做得不錯,我就給他鼓勵,大家都很高興。 

另外,他因為要計分,所以要專心看,他這學期比較少去干擾別人」,另方面,導師提出:「實習老師報告打籃球時,會將「球」占為己有。因為他的「團隊觀念」少,易與人沖突,常會「占據」用具(自然課也如此)。老師說如果你定要自己一個球,就只好請爸爸給你買一個! 

第二天他真的帶一個新籃球來了,真的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玩。老師又擔心這樣對他的人際關系不好。培養(yǎng)團隊觀念恐怕是未來的一個重點?」。自然老師有不一樣的看法:「其實他人際關系蠻好,雖然偶而會自己一個人用一套設備,但花點時間跟他講,他還是會還。分組時同學蠻樂意和他在一起的?!?nbsp;

后來,研究者和同學訪談,發(fā)現同學們認為他并不常這樣,也只有很少數同學會非常在意他將東西「占為己有」,甚至有的同學說,自己也很想自己有一套,這樣可以想用多久就用多久,把實驗做好一點。山椎自己則表示,他只是想用久一點。

社會科老師認為:「他有時突然想查生字,就一定要查,不給查就大鬧。從三年級起即如此,講故事時還好,但若講歷史則不能專心聽。上課時,每節(jié)課都會帶小東西在手中把玩,若拿掉,就會情緒不佳。喜參予分組活動,但不易跟上問答式的分組活動,而且也看不到口語表達能力好的情況?!?/p>

至于研究者觀察社會科的上課情形,發(fā)現該科老師相當尊重學生,幾乎不打斷學生正在進行的討論或正在做的事,所以整堂課,山椎幾乎是只要不打擾別人,他想要怎樣就怎樣(別的同學也是如此),他數次站起來,離坐看別人、甚至到走廊晃蕩,同學提醒他、勸他也沒用。 

分享討論時,他也像沒他的事一樣,頭抬也不抬一下的一直玩他自己的玩具。同學說他上社會課一向如此;問山椎,知不知道現在社會課在上什么,他說不知道;問他為什么都一直玩自己的玩具,他說不喜歡社會,要讀很多字,他都不會,不想讀,而且反正老師又不會怎樣,沒關系啦。

但是數學課就不大一樣,「山椎蠻喜歡上數學,和語文比起來,他的數學成績算好的。我上課盡量透過一些操作性活動,讓孩子從中發(fā)現一些原則,并且藉著分享擴展他們的思考。對山椎,我還會要那組每次都要分派工作給他做,像記錄、簡單的操作等。 

結果山椎經常都做得不錯。這學期,他比以前更能跟上問答,做計算也比以前專注」研究者在教室觀察,發(fā)現數學課有上述特色外,該師的教室管理做得很好,敘述清楚,賞罰分明,經常給山椎和其他幾個較易分心的學生制造答題機會,并且很注意山椎,常會在他有動靜時給個眼神、表情或短句做為提醒。所以,山椎在數學課顯著少站起來,舉手答題的次數多,而且?guī)缀醵紱]玩手上的小玩具。

整體來看,不管是家長、老師們、學生們,在了解山椎行為的原因后,大都能接納并體諒,而這使山椎少受責罵、譏笑,情緒較為正向,進一步配合課程改變,則可看見山椎的主動、努力與進步。 

但若更細步來看,則可發(fā)現,仍不喜歡上資源班,閱讀障礙的部分需要特別的教導與關懷。在社會科與數學部分看到,「常規(guī)」可能是個關鍵?!缸晕铱刂啤埂ⅰ盖榫w管理」、「團隊概念」是接著要加強的部分。

討論: 從融合教育角度來看

「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上,是相對于「隔離教育」的概念。早期社會為智能不足的孩童設立特別的機構,提供特別適合他,但可能和當時社會非常不一樣的教學活動(教材),這是將特殊兒童「隔離開來」受教育。但美方1970年代起,對隔離式的特殊教育產生質疑,而有了「回歸主流」運動(the mainstreaming movement)。

「融合教育」則是其中的教育安置方式。它的主要精神是認為特殊兒童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有「出生于此,成長于此」的權利,換句話說,他也有權利要求在社會里得到最適合他的教育,以適應社會,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

因此,他有權要求和主流文化里的大部分人互動,在主流社會的文化中成長,有權要求在「最少限制環(huán)境(the least restrict environment)」的教育環(huán)境下受教。這樣的想法,和臺灣法律賦與人民的教育權利是一致的,因此,「融合教育」也成為臺灣近年特殊教育的重要趨勢之一。 

1992年,被診斷為過動和妥瑞氏癥的雷恩(Ryan K.),15歲,在華盛頓州一個高中的「回歸主流班」就讀,并在資源班接受補救教學。由于該年一月起,他的妥瑞癥狀戲劇性的變嚴重,而被個別教育計劃小組要求「離開學校,回家自行教育」。 

但雷恩的爸媽不同意,他們根據孩子有權在「最小限制環(huán)境」下學習的法規(guī),向法院提出告訴,期望雷恩能在普通學校里學習。經過漫長而艱苦的奮斗,終于爭取到在離家更近的社區(qū)高中就讀。

整個過程里,法院考慮四個主要的問題:

1.在配置有較適當補救服務的主流教學環(huán)境里,個案的學業(yè)成效如何

2.在主流教學環(huán)境里,個案的非學業(yè)性成效如何(包括非障礙同學提供語言、行為榜樣等)

3.個案對老師和其他同學可能產生的負向影響

4.個案在主流環(huán)境下受教的教育成本

如果從這四個問題來看山椎在所謂主流教學環(huán)境(即一般學校)的學習問題,則可發(fā)現,針對一、二、三項,山椎在臺灣目前的主流教學里,都呈現負向的結果:他的學業(yè)成績不好(幾乎總是在最后百分之十),就算有設備良好的資源班,對學業(yè)成績的提升仍非常有限。

他的非學業(yè)性的學習狀況也不好,自我概念低落,沒自信,常受老師處罰或不公平的處理,受同學譏笑及某個程度的排擠,也承受很大的來自家長的壓力。相對的,他的行為也對老師、同學造成相當的負向影響,他的問題使老師承受來自家長、學校的額外壓力,甚至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對同學的上課也造成相當大的干擾,甚至有身體安全的憂慮。 

但是在第四項里,「與大部份同學共同分享一套教學場地、設備、師資,當然比單為他(或少數相似特質的特殊兒童們)成立一個班或聘請數位專門教師,成本要來的低。如此看來,山椎留在主流教學環(huán)境里,似乎只是為了省錢而嚴重忽略孩子的學習?其實不然。

在山椎的例子里,我們明顯看見,「特殊教育專業(yè)」(如研究者)的介入,幫助老師、家長、同學了解山椎問題的癥結所在、成因、及處理原則,在態(tài)度上轉為接納,在學習上能看見孩子的長處、優(yōu)點,給孩子較多元的學習及表達機會,覺得自己有人愛,自己有能力,是有用的人,于是我們看見孩子有令人驚喜的改變。 

因此,研究者以為:不是特殊兒童要不要融合教育,而是融合教育怎樣幫助特殊兒童的學習,才是融合教育實施的重點。

「沒有人愿意自己是亂糟糟的」,孩子是這樣,老師、家長何嘗不是?從山椎的學習可看出,主流教學(甚至設有資源教室)不能讓特殊孩子學習有好的成效,反而使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手足無措,甚至不當處置,最主要是因為「不了解」,而不是「故意」或「太爛」。 

所以,研究者以為:融合教育要有正向成效。

第一、要提供老師、家長、甚至同學,對癥下藥的特殊教育專業(yè)協助。

第二、要落實的舉行個案會議,讓各科老師們、家長、特教專家都能有正式、開放的溝通機會,一起積極的為孩子的學習而努力。

第三、要關心融合班里非障礙兒童的困擾及需求,協助他們解決困擾并滿足他們的需求,引導他們積極善待特殊兒童,并能藉此豐富彼此的學習經驗,擴展彼此的人文胸懷與視野。


*版權說明: 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創(chuàng)作與付出,“融教之家”均已備注文章作者及來源。本網轉載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務 讀者、傳遞行業(yè)信息。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發(fā)送消息至 “融教之家(rhjyzone)”公眾號后,非常感謝!

我有話說 0條評論
發(fā)表評論
熱門文章
推薦專欄
更多>>
  • 多動癥
    多動癥

    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 融教之家
    融教之家

    融教之家是國內領先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資訊平臺,關注融合教育行業(yè)動態(tài)和政策,堅持為從業(yè)者提供高質量內容和多項學習服務,促進融合教育傳播和發(fā)展。

  • 恩啟特教平臺
    恩啟特教平臺

    中國自閉癥兒童康復教育領域專業(yè)互聯網+平臺。致力于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促進行業(yè)康復教育水平整體提升,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康復教育服務。 恩啟,讓康復更有效!

  • 蝸牛大班長
    蝸牛大班長

    蝸牛爬得再慢,總有到達的時候; 就像星星爬過幾光年的距離,裝飾了萬里銀河。 ——MUST療法以及星希望創(chuàng)始人:杜佳楣

  • 特教觀察
    特教觀察

    一個為特殊教育從業(yè)者、特殊兒童家長以及公眾提供特殊教育資訊和前沿教育教學方法,并為特殊教育領域和社會各界提供溝通、交流的公益平臺。

  • 特殊兒童康復訓練
    特殊兒童康復訓練

    對自閉癥(孤獨癥)、腦癱、感統(tǒng)失調、語言障礙、聽力障礙、學習障礙、行為異常等兒童的康復訓練。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
融教之家公眾號

融教之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