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今天是我們成為“鎮(zhèn)宅之寶”的第40天,明明是在家休息,但還是要由衷地說一句:累了。
自己在家?guī)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p>
讓我猜猜,你的微信收藏里,一定躺著這些文章吧:“在家干預大全!”、“100個家庭游戲!”“在家應該這樣教!”“桌面訓練指南!”... ...
家里蹲的前幾天,你可能還對這些“干貨”、“大全”、“指南”如獲至寶,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學習。幾天過去后,就變回了“看過=學過”,“收藏=會了”。
有沒有覺得,這個過程有點莫名其妙的熟悉?
其實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著干預倦怠的問題??赡苁怯龅搅烁深A的瓶頸,可能是每天做著重復的任務開始厭倦,可能是遲遲看不到效果或平淡的生活一天天過去放松了對自己和孩子的要求... ...
這不怪你,其實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無趣”。干預沒有樂趣,唯一的樂趣,就是看到孩子進步吧,但這是不太可控的。
如何讓干預變得有趣,保持我們的熱情從而保質(zhì)保量地堅持下去呢?
今天要講的其實是家長的必備技能——把訓練融入生活里。
·01·
你的孩子不是什么都會
也不是什么都不會
“什么都會”、“什么都不會”現(xiàn)在聽起來是兩種極其極端的想法,很多家長都會反駁我說:我當然知道我孩子肯定有會的也有不會的了,這不是在學習呢嗎?
我舉兩個例子,你回憶一下你在這兩種情況中是如何做的吧。
1、明明今年6歲了,媽媽帶他出門的時候,總是“一言不發(fā)”,老師告訴明明媽,可以邊走邊和孩子交流,問問孩子路邊的花是什么顏色?馬路上跑的很快的是什么?超市里的薯片哪一包更大?等等等等。但是明明媽卻說:孩子認識顏色這個目標已經(jīng)過關(guān)了,大小啊、汽車什么的都認識,孩子都會,不用再練了,得練那些不會的。
2、媽媽給小莊制定了嚴格的家庭訓練計劃,每天桌面教學的時間不少于2小時,每天把當天的任務表貼在墻上,每個任務都有5-10遍的練習。很多技能小莊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很好了。但媽媽害怕孩子忘記,每隔幾天就要把已經(jīng)會的任務重新拿出來練習幾次。
你發(fā)現(xiàn)問題了嗎?
明明媽媽其實潛意識里覺得:這些孩子都會,孩子需要練習的是那些不會的知識技能。
但你想想,小時候爸爸媽媽不也是這樣和你對話的嗎?不也是問你那些你知道的,了解的,你們之間才產(chǎn)生對話的么?你不是也會在這樣反復的對話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知識,收獲新技能的嗎?正是那些孩子會的,孩子熟悉的,才要在生活中多練習,這就是泛化。孩子也會從中獲得成就感。技能不會運用到生活中,就不能叫學會。
小莊媽媽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覺得孩子還都不會,需要正式地練習。提起訓練,就是擼起袖子,嚴陣以待,做好一切準備,選定一個目標開始一遍又一遍的練習。
其實有時候,很多家長會發(fā)現(xiàn)孩子學會一個技能還是很快的,因為有了這些長久而反復的練習。但不能說孩子真的會了,因為還沒有運用到生活中,沒有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檢驗。如果是一個關(guān)鍵技能的學習,我們要讓孩子反復練習和學習,但最終都需要運用到生活中,這不也是我們給孩子做訓練的終極目的嗎?
·02·
別做孩子的人形翻譯器
你知道要在自然環(huán)境中訓練,但你是否常常打破自然常規(guī)?
你常常制造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機會,但你是否做了孩子的人形翻譯器而不自知?
“你這么問他他聽不懂的,你得這樣問——”
“孩子不懂什么是‘遞’我們還沒學過呢!”
“你說簡單點,他處理不了這么多的信息。”
... ...
可是,自然的環(huán)境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多變的、復雜的,不是那么盡如人意的。如果一個人和你的孩子溝通,沒得到回應,他自然會換一種對話方式試一試,如果你的孩子聽不懂一個詞,你可以邊說邊演示給他看,幫助他理解,這是自然環(huán)境中練習的絕佳機會,你怎么就能確定孩子一定聽不懂學不會呢?別比孩子還“刻板”啦!
我們總是改變自己以適應孩子的行為,適應孩子的思維,但社會卻要求人來適應環(huán)境。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必十分刻意地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為了讓孩子聽懂。有時候制造一些小困難,更能激發(fā)孩子的能力,讓你看到意料之外的改變。
·03·
自然環(huán)境中的難題也要拆分解決
任務拆解,是我們在訓練中常用的教學技巧。在自然環(huán)境中也可以用任務拆解來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讓孩子自己去洗蘋果吃,但是孩子做不到,你的第一反應是要多教幾次洗蘋果嗎?不不,這個任務對孩子來說太大了,我們要先弄清楚孩子到底是哪里卡住了以至于不能完成這一整個任務。
孩子知道蘋果需要清洗嗎?會開關(guān)水龍頭嗎?會搓洗蘋果嗎?會用清洗劑嗎?會擰開清洗劑 蓋子或者明白如何按動泵嗎?你看,洗一個蘋果都能拆解出這么多的小任務。
我們可以輔助孩子做一整遍任務,觀察一下到底是哪里不會,就練習那一部分不就好了,如果孩子不會的是一個很關(guān)鍵的技能,是這個任務的核心,那就要嚴格訓練的介入。如果只是一點生活中就能學會,就能解決的小問題,邊做邊玩邊學不是更好?
還覺得你收藏的干預文章幫不上自己的忙嗎?別人的指導總不是萬能的,但你一定可以把那些籠統(tǒng)概括的技巧轉(zhuǎn)變成貼合自己現(xiàn)實情況的方法。先想想要如何把那些你學到的干預技巧運用到生活中吧!
學習應該是一個愉快的過程,把技能用到生活里的前提,是家長會把訓練融入到生活里。常常讓孩子體會成功的樂趣,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你也會減輕一些壓力,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收獲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