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所謂固著性行為,是指自閉兒常堅持生活中一些不可改變的瑣碎細節(jié),并拒絕改變這些生活細節(jié)。如果強硬改變這些生活常規(guī),會引起極度的焦慮或爆發(fā)脾氣。
常見的固著性行為如下:
出門時一定要帶塑料袋;
走同樣的路回家;
使用同一個奶瓶、牙刷;
在家中的同一個地方玩或尿尿;
蓋同一條棉被;
床鋪一定要靠窗戶;
到同一個公園玩;
早上起床后,固定要先蹲廁所,再做別的事情。
自閉兒的挑食(固著性行為之一)常常困擾父母,會堅持光喝牛奶(甚至要求喝同一品牌的牛奶,如光泉牛奶),不吃任何食物;只吃白飯,不吃蔬菜或肉類食品;只吃油炸食物;只吃土司,其他類的面包一概不吃;不吃任何水果。
自閉兒游戲的形態(tài)也簡單、少有變化,也可視為固著性行為,例如有的自閉兒會花一個上午掏沙,然后觀看沙子從指縫掉下的情形;或用一、二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撕紙條;或一個上午都在旋轉(zhuǎn)腳踏車的踏板,或觀看小汽車輪子轉(zhuǎn)動。
一、自閉兒的認知變異所造成的異常行為:
1.、固著性行為
(1)可能起因于認知能力低所肇致一種技巧缺陷。
觀察自閉兒玩玩具的時候,常常適用同一形式玩各種玩具。例如自閉兒常常會將各式各樣的玩具排成一排,甚至將人當作玩具,要求一群人坐成一排。
又如另一個自閉兒不管任何玩具到他手上,都是「丟掉」這種玩法。表現(xiàn)這種游戲方法的自閉兒,代表其游戲能力發(fā)展階段只到達操弄階段。他們尚未發(fā)展出功能性游戲及想象性游戲的階段。這種同一性行為應屬于缺乏高階層游戲的技巧缺陷所肇致。
(2)固著性行為也可以用作排除太多刺激的手段。
筆者曾提出刺激與認知能力相配理論。這個理論的主要意義是:人類的認知能力需與外界的刺激保持平衡狀態(tài)。當外界的刺激過高時,人類會主動減少刺激,以減輕心理負擔。
相反地,若刺激水平不足時,則主動尋找刺激。譬如資賦優(yōu)異的兒童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能力,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富挑戰(zhàn)性及新奇的活動。相反地,智障兒童由于認知能力不足,所以較喜歡簡單、重復性、少變化的活動。
因為生活上的變化會造成他們的恐懼。自閉兒的分離的注意力(dividedattention)較差(認知變異),他們很難處理紛至沓來的信息,所以用固執(zhí)地注意某些刺激,以排除過多的感覺負擔。自閉兒的固著性行為是由此心理背景形成。
大多數(shù)的自閉兒屬于殘疾兒童,所以他們會用重復的刻板行為來排除紛至沓來的刺激,他們常常堅持特定形式的生活常規(guī),使生活容易掌控。但是如果生活太過空白,他們又會用固著性行為做為自我刺激。
安全、方便,免于恐懼是另一種心理要求:同一性使人感覺安全較少挑戰(zhàn)性。用同一品牌的化妝品心里比較有安全感,因為他不會造成意外的臉部傷害;每天穿同樣的衣服,便不用考慮穿哪樣的衣服比較合適。
對自閉癥患者、智能殘疾者而言,同樣的生活方式較具安全感,「改變」意味著不可預知及控制,安全性降低。
(3)固著性行為也可能是一種心理的「認定」或「表述」。
認知功能較高的亞斯格癥兒童,常常有堅持把東西排整齊的強烈要求。這應該是一種心理的「認定」。臨床上有若干案例:例如一位高功能的自閉兒他并無固著性行為,但是對枕頭上的圖案,如兔子的耳朵應擺那個方位,則是?分堅持。
不論母親怎么幫他擺過,他還是會擺回原來的方位。這也是他心理上認定:這樣的擺位才是正確的。又如一個 6 歲的自閉兒,經(jīng)常將食指與拇指并攏置于右眼前,然后迅速滑至左眼,并迅速重復此動作。乍看之下像似自我刺激,也是固著性行為。
詳細詢問該生方知:該動作是要表達搭火車經(jīng)過山洞時,他的眼前的感覺。所以說固著性行為也可能「表述」某種認知。有位老師用菱形來表示龜殼上的斑紋,一位自閉兒立即表示那不是烏龜!因為烏龜上的斑紋是六角形。這也是心里的認定所肇致。
針對固著性行為的處理策略:
1、接納︰
如果固著性行為若不會嚴重干擾生活,或影響身體健康時,不妨接納它,視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要知道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種固著性行為。例如我們常喜歡抽同一品牌的香煙,到同一商店買東西,走同一路線回家,坐同一位置聽課等,皆是同一性行為。因此同一性的行為若不會嚴重干擾生活,不妨接納它。
2、固著性行為可以用預防策略、「偉伯法則」,強制改變等方法來消除。
(1)預防策略︰其實固著性行為來自于長久養(yǎng)成的習慣。自閉兒又習慣于這種固定不變的生活方式,內(nèi)心才較坦然舒適。因此在行為成為習慣前,多加變化,便不易養(yǎng)成同一性行為。
例如在教導自閉兒刷牙時,別忘了多準備幾只不同顏色及形狀的牙刷,每天使用不同牙刷刷牙,如此他便不會堅持用同一只牙刷。要用奶瓶喂奶時,別忘了多買幾只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奶瓶,同時使用。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棉被鞋子衣服等,均可用此方法處理。
但是要注意不要矯枉過正、小題大作,例如,有位媽媽為了避免自閉兒養(yǎng)成固著性的行為,結(jié)果每天帶孩子到學校,一定要要求其孩子坐在不同的位子上,結(jié)果那位自閉兒每天到學校,都須為了坐在不同位置的問題而哭鬧不安。
可笑的是:每天回家時,媽媽又將家中的沙發(fā)變動其位置,所以該自閉兒回家時,又要因為沙發(fā)的位置變動而大哭大鬧一場。
(2)偉伯法則︰所謂偉伯法則是指兩物差異不大﹙即二者差異在某種比率內(nèi)﹚時,吾人不易覺知其差異。改變自閉兒固著性行為時,可以漸進式地作細微改變,使他不易覺察而接受改變。例如要改變只喝牛奶的行為,可在牛奶中,漸進式地加上白色的麥粉,直到改變成吃固體食物為止。
又如自閉兒出門時一定要帶塑料袋,可趁他不注意時,偷剪掉一點點,直到剪完為止。
(3)強制改變︰有些固著性行為不能漸進式地改變,卻又必須改變時,那只好強制改變。強制改變前,要衡量它可能造成的傷害及可能遭遇的反抗,及改變后所獲得好處,作一通盤考慮。
例如有些自閉兒不吃任何水果,或會堅持只吃白飯,其他食物一概不吃。此時為了自閉兒的身體健康只好強制改變。此時,自閉兒一定會強烈反抗,父母宜注意,不可遭遇反抗,便中途放棄。
固著性行為可能是因為感覺變異所造成。學者相信:拒吃某種食物或僅限于吃少數(shù)食物,如只吃白飯,只喝光泉牛奶,等飲食異常與觸覺變異有關。
自閉兒如同正常兒童一樣都有追求舒適、愉快的感覺:固著性可視之為生活習慣,改變生活習慣使人感到不舒服。不相同的食物其質(zhì)地、味道、顏色不同,吃起來比較不舒服。例如有位自閉兒每回衣服弄濕了,一定要換調(diào)或?qū)⑺蹈?,不然會大叫或哭著要媽媽來?/p>
另一位高功能的自閉兒,堅持不穿內(nèi)褲或任何較堅硬的衣服,也應是感覺變異所致。針對因感覺變異造成的固著性行為之處理對策與認知變異,造成的固著性行為之處理對策相同。兩者的行為性質(zhì)都具有若干的強迫成分,故處理對策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