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融合教育的基本原則就是平等、公平,不管背景、民族、地位、身份條件如何都應該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要讓社區(qū)所有的兒童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
對于未獲得主動學習能力的孩子來說,試圖將融合當做治療方法,把其他孩子當做教具的想法是徒勞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們的融合理念是關注點從“零拒絕”過渡到“零輟學”。
現(xiàn)在社會對于融合教育的努力目標大都是讓自閉癥兒童“一個不能少”的隨班就讀。但多少年實施的結(jié)果無外乎三種結(jié)果:
1、極少一部分能力強的能夠自己“混”學,雖然是最后幾名,但起碼能隨著走下來,在過程中增長了能力、建立了友誼,最終融入了社會。
2、少部分必須由家長陪讀,這需要家長有巨大的毅力和承受能力。即使如此,也不知道能不能上完初中,因為越往后家長的作用越微弱,孩子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直至無法繼續(xù)。
3、最常見也是占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就是根本就上不了學,或是嚴重影響到其他孩子,受到其他家長的抵制而輟學。
融合的前提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答案是融合的成功是要有前提的。只有當孩子獲得主動學習能力,才可以通過主動觀察身邊的環(huán)境學習小朋友和老師的行為規(guī)范和語言表達,學習如何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甚至擁有無意識的從周圍環(huán)境吸收經(jīng)驗的巨大能力。
這樣的融合才有價值,才能持續(xù)。獲得主動學習能力的孩子進班融合就像將一塊巨大的海綿扔到水里,而在兒童獲得主動學習能力之前,孩子的面前仿佛有一道屏蔽的墻,包括語言在內(nèi)的環(huán)境信息進入的效率極低,也就無法向小朋友學習玩耍、規(guī)則和語言,盡管我們試圖將他和其他孩子強行混在一起也無濟于事,都像是將一塊石頭扔進水里。當然還有自控力差的孩子,在未解決他的控制力之前,則如將一個炸彈扔進水里。
融合的風險
不斷出現(xiàn)的的案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對于未獲得主動學習能力的孩子來說,試圖將融合當做治療方法,把其他孩子當做教具的想法是徒勞的,甚至是有害的。
與成人世界通過智慧、財富、權力或價值觀相互認可不同,兒童只是依靠肢體的能力進行相互認可的,如果沒有成人介入,他們之間遵守的基本上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能力偏弱、怯懦的孩子往往在幼兒園中、大班階段被小朋友冷落或嘲笑、小學階段被欺凌
強制性的融合就會讓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挫敗至而產(chǎn)生畏懼感。更令人悲觀的是有些幼兒或小學教師因缺乏經(jīng)驗并不知道該如何引導這些孩子,最終導致全班小朋友都在快樂玩耍時,我們的孩子仍然一個人孤獨的躲在角落里無人理會,失去了融合的意義,甚至成為校園欺凌中的被欺凌者。
很多年幼時有較高功能的孩子上學之后情況越來越糟糕,情緒難以控制,青少年抑郁癥頻發(fā),甚至到精神分裂的地步皆因于此。而自控力差的孩子的融合之路則更為艱辛,幼兒園時期通常被拒絕,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陪讀。
而強制融合并不能令其自控力、專注力獲得改變。最無奈的是,大多數(shù)公眾對于校園里自閉癥兒童的認知卻來源于這些孩子,與膽怯、封閉的孩子不同,他們的一些特殊行為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一直在提倡融合教育,但是我們不能盲目的去進行,要在其滿足融合教育的前提下來進行,同時也要做好風險評估。要做好所有的準備 不然可能會適得其反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