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他們說:普通學校拒絕配戴助聽器的孩子?
他們說:聽障兒童就應該去上特殊學校?
他們困惑了:“到底要送孩子去普通學校還是特殊學校呢?”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度過健康、快樂的童年,希望能夠更好的保護孩子,護他周全。聽障兒童的父母考量的則會更多:上普校,怕孩子因為聽力問題,跟不上學校課程的進展;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怕他覺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傷害自尊心;上特殊學校,則怕孩子語言交流減少,后期只能通過手語交流,喪失語言能力,未來不能融入社會……
那么,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本人,在長大成人后,回顧過去,你希望的童年是什么樣的呢?
是被公平的對待,有普通的童年,上普通的學校,有一群普通得小伙伴,和佩戴眼鏡的小朋友一樣,他們視力不好,有眼鏡的幫助,而“我”只是聽力不好,我有“小耳朵”的幫助,我和其他孩子是一樣的,不需要被可憐或同情。
為了孩子的長久未來,父母的眼光一定要長遠一些。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聽力損失,在通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補償,進行言語康復后,孩子可以就讀普通學校。
之所以不建議把孩子送到特殊學校(聾校)去,是因為特殊學校里大多數(shù)聽力障礙的孩子幾乎都是沒有干預,或干預效果不理想,完全聽不到聲音的,他們會學習利用手語交流。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接受語言刺激的機會則大大減少,可能好不容易提升的聽說能力,又開始退化,后期可能發(fā)展為完全依賴手勢交流,會對語言發(fā)展非常不利。所以,只要通過干預孩子可以正常聆聽,還是建議到普校學習,有助于聽敏度和言語的發(fā)育,畢竟孩子以后始終都是要自己獨立面對社會大環(huán)境的。
孩子到普通學校最重要的一點好處是:學校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能夠提升聽損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其實對于聽損孩子最重要的是說的清楚,若發(fā)音不清楚,會直接影響孩子與別人交流的意愿。孩子在普校學習文化課程,可以接收到更大的知識量以及詞匯量,推動孩子更積極的表達,言語更快康復。
兒童上普校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確保孩子的聽力通過助聽器能得到有效補償,或者,極重度的聽力損失可以選擇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且有做言語康復訓練,有語言基礎,可以和健聽的小朋友基本正常交流;
其次,學校可以有更多的人文關懷,老師也可以更多的關注孩子們的成長:在與健聽的小朋友相同課程、教材、進度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調(diào)整座位,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最佳收音距離是1-2米左右, 盡量安排在1/2排,使得聽障兒童有更好的聆聽距離。
最后,請家長正視自己的孩子,父母是一面鏡子,如果自己都覺得孩子不如別人,有聽力障礙,那孩子要如何自處呢?聽障孩子和其他千千萬萬的孩子一樣,有的小朋友視力不好,有的小朋友運動能力弱一些,他們只是聽得不太好而已,只是需要更多的愛和關心,我們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語言環(huán)境,及時關注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情況,和他們一起共同進步。
也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們,都可以像看到戴眼鏡的小朋友一樣,平等的看待他們。佩戴助聽器的他們,經(jīng)過艱苦的聽覺與言語訓練,才獲得了與普通孩子坐在同一間教室的機會,需要的不是人們可惜的目光,而是平等的尊重與不被拒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