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雖然個別化教學對于孩子來說更針對性,但是我們還是要肯定,集體教學這樣一種形式對于孩子來說非常的有必要性。
1、集體教學活動為幼兒的群體意識提供了體驗的機會。
我們知道,嬰兒最初是沒有同伴意識的,如同對待物體一樣,他們注意到的只是靜態(tài)的他人。接著,他們很快便開始注意他人的動態(tài)表現,模仿他人的動作,但并不理解他人的想法,更不理解與自己不一樣的想法。以后,在通過比較自己與他人的行為中,才開始逐步理解他人的內在心理,以協(xié)調自己的行為??梢?,年幼者是如何認識到自己,又從自我中走出來,就是因為有了“與自己不一樣的”他人,而只有在與許許多多他人一起做同樣的事時,每一個幼兒才開始把自己和他人區(qū)別開來。
孩子(2歲以上)正值開始注意他人,對他人感興趣,從獨自性行為走向與同伴的平行性行為,并開始有群體意識的時候,集體教學活動或許能為幼兒理解“大家”、“共同”、“一起”這些概念提供了機會。
對特殊幼兒來說,也只有在老師的引導下,才有可能一起做同樣的事,也只有在同一背景中一起做同樣的事時,每個特殊幼兒才感覺到了他人的存在。
因此,集體教學活動的意義不在于一定要讓幼兒通過一次活動學到什么,而只是讓幼兒有機會在一起經歷同樣的事。
2、這種群體活動的形式本身對幼兒來說就具有娛樂的性質。
我們不能指望讓2~3歲特殊兒童通過思考,來回答教師的啟發(fā)性問題,因為他們的思維是直接的、單一的;也不能期盼2~3歲特殊兒童通過討論,完成老師的預期性任務,因為他們的經驗以及認知理解是純個體的。
情緒的外露、易感是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我們看到,凡成功的集體教學活動,往往都是教師充分激發(fā)幼兒情緒,通過群體間的情緒相互感染,讓幼兒體驗集體的快樂。盡管很多情況下,他們相互之間并不理解,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群體行為效應,哪怕不知道一個孩子在笑什么,另一些孩子也會由衷地跟著高興;哪怕不理解一個孩子為什么這樣做,另一些孩子也會自覺地跟著模仿,哪怕不明白一個孩子說話的意思,另一些孩子也會自發(fā)地跟著附和。對幼兒來說,一起做、一起說、一起笑本身就很開心,本身就是一種好玩的游戲。
3、托班集體活動的形式具有無意學習的效應。
眾所周知,幼兒年齡越小,越具有無意性,無意注意、無意記憶都在這個年齡占有優(yōu)勢。所以,對于幼兒學習的有口無心和盲目跟從,老師是極其寬容的。然而,這種寬容卻是有回報的。因為集體教學雖然不強制幼兒學會什么,不強調即時達成性的教學目標,但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實際感受,在活動內容的真實體驗中,對老師示范的動作,運用的詞匯,涉及到的事物的名稱,組織活動時的兒歌,經常播放的音樂旋律等等,卻往往是因為群體之間的反復模仿、呼應、感染而得到強化,可能遠比一對一的教學更加印象深刻。能從家長那里得到反饋的幼兒所學,往往更多的是源自集體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效應。因此,不必功利性地考慮幼兒通過集體形式的學習結果,至于學到什么,學到多少,一切都是自然的。
我們?yōu)樘厥鈨和_設的針對性課程是怎么樣的呢?
進校晨檢(體溫、指甲、明顯傷痕)、家長交接、師生禮儀
1、早操
晨間喚醒、動動小身體。跟隨音樂連續(xù)粗大精細動作的模仿,告訴小朋友準備上課了。
2、繪本閱讀
針對句式單一的小朋友,豐富的圖片故事閱讀感知,來提升和累積孩子的語言和詞匯量
3、思維課
① 程序閱讀(時間、天氣、課程表):對一天的工作安排進行了解。
② 思維訓練:聽覺注意力、視覺注意力、現實關注力、思維轉換(包括歸納思維、演繹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對比思維、遞進思維、組合思維、統(tǒng)攝思維等)、具象思維、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基礎認知、理解表達、學業(yè)能力的教學。
③ 轉換:譯碼、角色、替代轉換。
目的在于認知理解基礎能力的提升、思維轉換能力的提升、使小朋友們會聽、會看、會動腦,語言表達、主動學習的前備技能。
3、藝術課
① 美勞課(幼兒園上課模式的精簡改編,步驟清晰鮮明,一節(jié)課圍繞一個主題,示范講解和幼兒自主簡單手工創(chuàng)作、繪畫、作品展示和自我介紹描述等)② 音樂課(以奧爾夫音樂為主,培養(yǎng)兒童的專注力,奧爾夫音樂中伴隨有大量的聲勢練習、節(jié)奏、律動和舞蹈,要求孩子跟著音樂做各種動作,而且隨著音樂和動作、游戲的進行不斷變化,孩子必須密切注意音樂、教師和伙伴的動作并隨著模仿或配合互動,對培養(yǎng)專注力有很大幫助。)
③ 心理治療泥塑
4、主題教學課
一個月一個主題計劃,可以根據11套基礎類別來設定,例如水果、動物、交通工具、蔬菜、生活用品等,常見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來作為主題,通過多樣性活動的設置,以認知、理解表達、游戲、感知、藝術等方式進行多方面泛化式教學。分課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式、漸進式教學方式,使小朋友全面的感知一個領域,對于前期碎片式認知做整合連接。用不同的感官認識事物,并學會在實際生活運用,開闊思維。
生活自理:餐前準備、午飯、入廁、午休、起床、整理
5、 分享游戲課
① 對午飯后的補足
② 分享(目標讓小朋友學會分享 、知道分享者是誰 、被分享者是誰 、分享的是什么 、并學會禮貌用語,小朋友相互之間關系的建立、情景社交。)
6、感統(tǒng)游戲課
① 前庭、本體、視、聽、嗅、味、觸
② 幼兒體育活動
③ 競爭性游戲
④ 器具式組合訓練
秩序感的建立、排隊、輪流、等待、感覺處理、競爭意識、團隊意識、游戲規(guī)則的理解等。
7、情景演繹課
8、區(qū)域活動
① 圖書角落自主閱讀
② 親子游戲
③ 個人工作系統(tǒng)
④ 精細
⑤ 戶外活動
⑥ 休息整理
⑦ 動畫視頻
⑧ 家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