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興趣狹窄和行為刻板是自閉癥孩子的核心癥狀之一,大部分自閉癥患兒都有刻板行為問題。他們不喜歡涉及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的活動,難以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或者對他人不感興趣,因此他們安心于重復的活動,這些活動會給他們帶來愉悅的感覺。
很多正常發(fā)展的兒童在早期也會出現刻板行為,但這個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但對于自閉癥孩子來說,刻板行為伴隨的時間可能長達終身。
年幼的自閉癥兒童表現出的刻板行為多為簡單的重復活動或自我刺激行為;大齡或高功能自閉癥群體的刻板行為較為高級和復雜,如堅持一些不可打破的常規(guī)。
1、簡單的重復活動
自閉癥孩子會經常做一些簡單重復的活動,如:
喜歡把物品嘗一嘗、聞一聞或敲一敲;
喜歡盯著發(fā)光的東西看;
重復開燈、關燈;
重復拍手、玩弄手指或者蹦跳;
喜歡旋轉自己的身體或觀看旋轉的東西如車輪、風扇等等。
有時候,重復的活動會表現在咬自己、撞頭、抓撓等,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自傷行為。這類行為更多是對憤怒、痛苦或是遇到困難時的一種反應。有的孩子遇到困難或是生氣時就會出現咬自己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自傷行為也可能成為孩子在無事可做時的一種重復的習慣,如果孩子出現自傷行為是一定要及時干預的。
這些簡單重復的行為大多出現在幼兒期,在障礙程度嚴重的個體中持續(xù)的時間會較長。
2、不可打破的常規(guī)
在自閉癥群體的刻板行為還表現在重復的常規(guī)上,并且這些常規(guī)是不可打破的,一旦改變,會引起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贪逍袨樵诿總€孩子的表現形式不同。
有的孩子進行活動以固定的某一種方式進行,不得改變。如上學必須要走同一條路線,吃飯總要坐固定的位置,搭積木只搭動車。如果沒有按照孩子平時的習慣,孩子就會出現哭鬧、尖叫、咬自己等行為問題,最終家長為了安撫情緒往往只能從頭開始再按常規(guī)來一遍。
有些孩子的刻板行為表現在食物方面,只吃特定的幾種食物;有的孩子反復表演電視里面的角色和片段。在能力較高的孩子身上,尤其是阿斯伯格綜合征的孩子身上,復雜、重復的活動往往呈現出對特殊主題的迷戀,例如,鐵路時刻表、恐龍、天氣預報、天文學等等。
雖然自閉癥孩子的刻板行為表現在各方面,但并不是所有的刻板行為都需要干預,如果不影響正常生活,是可以允許存在的。對刻板行為嚴重的自閉癥群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干預。
根據功能性行為評估理論, 兒童問題行為產生及維持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前事事件、后果事件、個體自身特征三方面, 相應的干預策略也可以分為前事控制策略、問題行為發(fā)生之時 的積極干預策略、后果處理策略幾種。
一、前事控制策略
刺激控制的操作方法是, 給兒童呈現兩種不同的刺激,在一種刺激下允許兒童出現問題行為, 而在另一種刺激下不允許。如孩子喜歡旋轉身體,家長準備一張紅色卡片和一張綠色卡片。當媽媽出示紅色卡片的時候不允許孩子旋轉,出示綠色卡片的時候可以允許孩子旋轉。其目的是允許孩子的刻板行為出現,沒有直接剝奪孩子尋求刺激的機會,但是是設限的,不是無條件放任。
2、無條件強化
刻板行為是可以帶給孩子愉悅的感覺的,在刻板行為干預中,只要當孩子出現刻板行為時,給予無條件強化,運用強化物帶來的刺激感和刻板行為的強化相抵抗,從而降低刻板行為。
3、提供替代活動或刺激
刻板行為持續(xù)產生的主要功能是獲取感官刺激,如持續(xù)的重復無意義發(fā)聲行為給兒童帶來了聽覺上的刺激,家長也可以借助手機或其他工具播放音樂,孩子通過聽音樂也同樣獲得了聽覺刺激,則可能較少表現出刻板行為。
二、積極干預策略
對問題行為的積極干預是指在問題行為發(fā)生時,采取相對應的方法。其中,有效的一種方法叫做反應中斷和轉移法,指在兒童出現刻板行為時立即提供與刻板行為不兼容的刺激以打斷其發(fā)生, 并將兒童引導到更為適宜的行為上。如當一名兒童出現言語刻板行為時,立即呼喚兒童名字并向兒童提問, 如“你叫什么?”或要求兒童執(zhí)行相應指令, 如”把手放在身體兩側”, 以阻斷刻板行為的繼續(xù)發(fā)生。研究顯示,這種方法可有效減輕言語刻板行為。
三、后果處理策略
區(qū)別強化是降低不良行為常用的方法。是指當孩子出現正確行為的時候家長給予強化,出現錯誤行為的時候不強化。家長要避免這兩種錯誤方式:怕孩子哭鬧給予強化;覺得孩子很努力了,所以偶爾一次錯誤行為沒關系也給予強化。這兩種強化方式都是錯誤的,不利于塑造孩子好的行為。
2、反應代價
反應代價是指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拿走孩子喜歡的物品,使得行為出現的次數減少。如孩子在看電視時尖叫,家長則把電視關了。下一次孩子看電視時尖叫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因為他還想繼續(xù)看電視。懲罰當下使用的效果可能很好,但要注意使用頻率,因為使用不當會出現行為暴增,導致刻板行為更難干預。
刻板行為的干預不是通過簡單的一種方法就能解決的,通常需要幾種方法綜合使用。干預過程也需要家長理性對待和足夠的耐心。其實成人其實也會無意間做一些重復無意義的行為,如蹺二郎腿,抖腿,開會的時候轉筆等等,但是很少人會想著要改變這種習慣。對于孩子也是一樣,對于不影響生活,不傷害到自己的刻板行為我們也應該包容,允許它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