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學校里和教師合作最密切的相關團體就是家長團體,因為家長和教師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成長與進步。
在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家長及教師可以共同討論教導學生的策略,大部分的情況都是能夠愉快溝通,獲得雙贏。
需要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進入校園,親師須召開「個別化教育計劃」(IEP)會議共同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也尊重學生參與IEP會議的權益,協(xié)助他能在會議上發(fā)言,參與討論,表達意見。可是許多需要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在表達方面的能力受限,參與討論有極大的困難,因此,這時候更需要仰賴家長和教師充分溝通,真誠的投入與合作;也就是說,能力受限越大的學生,其福祉和教育內涵越需要周遭親師的支持。
厘清個案問題需求
小偉(化名)是一名重度自閉癥學生,外表眉清目秀、英俊挺拔,然而受到表達能力有限和專注力不佳的影響,在過去一年就讀集中式特教班期間,上課時常未能融入?yún)⑴c。
他會用各種方式表達想到教室外面的渴望,包含將眼神一直飄向窗外,不看教師、同學和教材;口中發(fā)出各種聲音,讓同儕和教師都能聽到;給他教材、教具就直接丟在地上;無法配合教師的種種教學指令;大哭大叫摔打周遭各種物品,如桌椅、鞋子、文具等;甚至直接沖出教室。
小偉的家長非常關心小偉在校的學習狀況,也對小偉的教養(yǎng)有很高的期待,每每在IEP會議或是個案會議中,與學校無法全面達成共識。對小偉的情況,親師很難討論出共識,因此各種學校的教育計劃在執(zhí)行上困難重重。
以家長為師、為友
我在初接任輔導主任時,明白家長是學校的重要教育合作伙伴。
首先,教師要踏出第一步與家長友善的接觸,讓家長清楚感受學校的誠意;
其次,與家長合作的過程中,要抱持著「以家長為師」、「以家長為友」的心態(tài)。
「以家長為師」是看見家長養(yǎng)育、帶領孩子多年的經(jīng)驗,其中一定有豐富的歷程和價值值得教師汲取。「以家長為友」是同理家長的經(jīng)驗和認同家長的能力,和教師一樣,是不同面向的教育孩子的專家。
轉變親師會議氛圍
跨出這一步之后,每一次的個案會議從量變到質變,討論的焦點也由著眼學生的問題行為,轉變?yōu)榫劢乖趯W生的興趣和家庭的優(yōu)勢本位。在每一次會議中,家長均提出各項教學策略的想法與執(zhí)行成效,在頻繁互動中,教師認同家長和學生都想要進步和提升,讓家長參與討論并且設計家長也能貢獻的教學單元,于是從問題行為輔導到教學,甚至和家長一起共同備課,激蕩出許多精彩的火花。
經(jīng)過教師教學設計的改變,幫助小偉從長久坐在教室邊緣的位置,轉變到與同儕并肩坐在教室的中心,坐位的趨中,顯示小偉的進步和同儕的接納。小偉發(fā)生「具有挑戰(zhàn)的行為」頻率大幅度降低,從過去一天三次到五次,陡降到目前一個月一次到兩次;生氣的程度也降低許多。
學生福祉最終目標
其實,人都有抒發(fā)情緒的需求,對一般人而言,可以使用表情、語言、文字來概念化自己的想法,但小偉無法充分利用文字、語言或是肢體表情表達情緒。
對身心障礙的學生而言,教師陪伴家長認可小偉的情緒起伏,每天的教學生活都是充實也具有啟發(fā)性,這樣的進展是教師和家長一起合作的成果,也是小偉有心進步和努力的證明。
特殊教育的親師合作前提,是建立在教師視家長為同樣具能力的教育伙伴,合作策略以家庭優(yōu)勢本位為手段,個案會議討論擬定計劃,并且持續(xù)追蹤執(zhí)行成效,團隊保持靈活的彈性去應對不同的狀況,但是中心信念恒為:「學生的福祉是最初也是最終的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