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媽……媽……
要不你和爸爸就把我拋棄了吧
你們就別要我了”
這是一個4歲男孩曾經對父母說的話
男孩名叫吳子涵
今年13歲,是腦癱患兒
每天早上8點
母親張秋鳳會陪同他出門
先到特殊學校上課
午飯后到康復機構訓練
晚上6點回家
這樣的日子
這對母子已經重復走過了10年
“別再花錢做檢查了
拿著去做康復吧”
由于生產過程缺氧
加上出現(xiàn)新生兒黃疸
剛出生的吳子涵在保溫箱里
住了好幾天才出院
后來,因為生病、體檢等各種情況
張秋鳳帶著吳子涵去過好幾趟醫(yī)院
但是陰差陽錯
一直到吳子涵9個月大時
才被正式確診腦癱
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干預階段
醫(yī)生對張秋鳳說
吳子涵是病理性先天腦癱
腦細胞運動功能受損
但是智力不受影響
醫(yī)生建議張秋鳳
“別再花錢做檢查了
拿著做檢查的錢去做康復吧”
“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
沒什么經驗”
擺在張秋鳳夫婦面前
最大的問題就是康復費用
腦癱的孩子每天都要接受康復訓練
一年下來就是10萬
張秋鳳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
也僅僅只夠維持幾個月
但是康復訓練和其他治療不同
一旦停下就會反彈
甚至會出現(xiàn)肌肉萎縮的情況
張秋鳳夫婦跑遍了深圳
大大小小各種公益機構
每天腦子里想的
都是怎么才能攢齊康復費用
好在吳子涵4歲的時候
殘疾證辦下來了
每個月都可以拿補貼
張秋鳳也真正感覺松了一口氣
錢的問題解決了
接下來就是精力的問題了
腦癱孩子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
必須有家人全天陪伴
為了照顧兒子
張秋鳳第一時間就把工作辭了
“這件事情總要有人去做
我相信任何一個媽媽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第一次聽到喊‘媽媽’
所有付出都值了”
讓張秋鳳感到最欣慰的是
2歲那年,吳子涵第一次叫了“媽媽”
這聲媽媽就像一顆小火苗
讓張秋鳳看到了繼續(xù)走下去的希望
因為身體原因
吳子涵出行需要借助輪椅,穿矯正鞋
有些不了解情況的人會問他是不是腳摔了
也有一些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
最初的時候,吳子涵也會生氣難過
但是張秋鳳告訴他
“別人不是專業(yè)醫(yī)生
不能明白你實際是什么情況
如果你不想聽
就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吧”
在日復一日的訓練與父母的陪伴教育下
子涵也變得越來越樂觀
在特殊學校和老師、同學都相處得很愉快
如今在吳子涵的房間里
一個小小的書架上堆滿了書
除了書之外,最多的就是各種
“三好學生” “優(yōu)秀班干部”的獎狀
在張秋鳳看來
孩子能夠簡單快樂地生活
就是他們一家最大的心愿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
截至2018年,全球腦癱患者已經超過一千萬
中國有超過六百萬的腦癱患者
其中12歲以下的腦癱兒童達178萬人
每一個腦癱患兒的背后
都有一個堅韌勇敢的家庭
他們用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意志
為孩子與家庭撐起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