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又到一年開學季,東莞市部分中小學迎來入學報到第一天。在東城第八小學,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一名孩子特別顯眼:小豪(化名)在老師手牽手的引領(lǐng)下,一步步走過“啟智門”“明禮門”,完成了朱砂啟智、開筆禮等新生入學儀式。
小豪的姥姥告訴記者,小豪患有自閉癥,盡管具有初步的認知能力,但和普通的學齡兒童相比,交流能力、自理能力還是有很大差別。今年9月,家門口的小學愿意接收小豪就讀特殊教育班(以下簡稱“特教班”),他可以和所有適齡兒童一起入學。?
特教老師帶領(lǐng)小豪完成開學儀式
所謂“特教班”,是由普通學校面向中重度學習障礙學生專門設(shè)置的一種辦班形式,主要招收智力障礙、自閉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類型的特殊學生。2021年,東莞市僅有3個特教班。今年,東莞實現(xiàn)33個鎮(zhèn)街開設(shè)特教班全覆蓋,累計建有資源教室84個,讓特殊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公平、優(yōu)質(zhì)的教育。
虎門懷德小學特教班開班,老師給學生上開學第一課
“東莞市從2002年起就保障適齡戶籍特需兒童基本都能在地段內(nèi)的公立普校隨班就讀,盡管學校接受了融合教育的理念,接受了特需兒童,但由于沒有配備特教老師,沒有成熟的資源教室,老師們往往力不從心。”東城第八小學校長林少暄坦言。在東城第八小學,類似小豪這樣的特殊孩子共有41名。
如何讓這些特殊兒童從“有學上”邁向“上好學”,是東莞一直試圖去破解的課題。為此,東莞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同時著手,在普通中小學開設(shè)特教班,逐步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機制。硬件即基礎(chǔ)設(shè)施方面,在普通學校建立集學具、教具、康復器材、輔助技術(shù)于一體的能夠滿足特殊學生需求的資源教室,最大限度地為特殊學生補償缺陷、挖掘潛能;軟件即配備專兼職的特殊教育老師,并依托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對普校進行專業(yè)指導,對普教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
在東城第八小學,資源教室不僅有書桌椅、黑板、多媒體教學平臺等教學設(shè)備,還有用于感統(tǒng)訓練、注意力訓練等的專業(yè)設(shè)施設(shè)備。開學第一天,特教老師樸盛杰為特教班的9名孩子準備了一個小小的歡迎會。
樸盛杰介紹,特教班采用半日制特教班形式,也就是半天特教班輔導+半天普通班融合。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班級,上午到特教班上課學習,大課間和下午就回到原班級融合,與自己原來班級的小伙伴一同學習音樂、體育、美術(shù)等活動類課程?!皩W校的特殊孩子,都有專屬的個別化教育計劃,每個計劃背后,校長、班主任、任課老師以及特教團隊,都進行了多次討論和修改。”
林少暄介紹,學校接下來將會繼續(xù)完善特教班各方面建設(shè),邀請專家開展宣導培訓,提升教師的融合教育教學能力,在校園形成良好的融愛氛圍?!皩W校還將專門成立‘融容小屋’,讓家長親身參與其中,協(xié)助學校開展融合教育工作,給予特殊學生更多的理解與支持?!?/p>
東莞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劉太祥表示,2022年初,國家出臺了《“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鼓勵2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qū)、旗)辦好一所達到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東莞的“特教班”模式走出了一條融合教育本土化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