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在新一批75名山東援青教育干部人才中,有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教師——毛永寬。
說他普通,他只是75名援青教師中的一員,每天重復著備課、上課、輔導的過程;說他特殊,是因為他是一名特教老師,面對的是一群身有殘疾的孩子。當其他援青老師在網(wǎng)上開始自己的教學活動時,毛永寬老師卻要拿起教材、背上背包,開始了他的送教之旅。
抵達海北州之前,為更高效地開展特殊教育幫扶工作,毛老師時刻與海北職校交流溝通,了解學校特殊教育發(fā)展情況,對于學校所遇難題,進行細致分析、精心準備。
初次送教上門,毛老師就遇到了最尷尬的事情——語言不通。雖然學生和家長眼睛和心靈流露出來的熱情和期待如此真摯,但無法用語言溝通,成為了毛老師送教上門的最大障礙。
所有的教學設計都無法實施,所有的精心準備都化為泡影。面對一雙雙熱切期盼的目光、家長熱情的招待,毛老師暗下決心一定要主動學習方言,打破語言不通的障礙,不辜負學校的重托、學生與家長的信賴。
此外,還有讓毛老師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籍嚴重不符,所有學生因為身體原因都輟學在家,基本上都未接受過正常的學校教育,只有小學一年級甚至更低水平。
通過送教過程中的了解,毛老師還意識到地理特點、區(qū)域文化等也影響著教學方案的實施,這樣就需要他拋卻原有的教學觀念,重新調(diào)整原有的課程安排、教學活動,設計專屬于他們的教育教學活動。
初次送教上門結束后,毛老師陷入沉思,總結反思此次送教上門所遇到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自我反思和與特校教師合作探究交流,總結出幾點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送教上門前期由學校藏語教師輔助溝通交流;日常生活中加強自身與學校教師青海話、藏語的交流,同時進行漢語翻譯,加強語言的學習;
②:送教上門中期由學校藏語教師從旁指導溝通交流;
③:送教上門后期自己獨立完成溝通交流。目前語言的溝通交流卓有成效,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為了讓這群特殊的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實現(xiàn)學習的希望,毛老師根據(jù)孩子們殘疾的特點(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自閉癥、小兒麻痹癥等),為孩子們制定“一生一案”康復計劃,采用游戲、生活情境、任務分析法等最優(yōu)策略對他們進行個性化教學。
從送教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獨特需求出發(fā),為學生量身定制學習內(nèi)容,編寫個性化課程,滿足送教學生的特殊需要。
在送教上門的過程中,毛老師始終堅持以愛心、耐心、恒心的送教理念堅守特教事業(yè)。
特殊兒童的成長,更依賴家長,也更需要有效的家庭教育。在送教過程中,毛老師發(fā)現(xiàn)特殊學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①:大多數(shù)家長情緒復雜、心理壓力較大,不能理智地接受子女的殘疾;
②:在孩子的教育、康復方面所知甚少,不能對子女進行有效的幫助指導;
③:與孩子溝通交流甚少,出現(xiàn)感情隔閡;
④:家庭主要照料者年紀較大,文化水平較低。
針對以上問題,在送教過程中,除了對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毛老師還與家長積極進行溝通,耐心細致的回答家長的疑問,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講解,提高家長對特殊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為家長們緩解情緒、調(diào)適壓力。
同時,還利用特殊兒童一點一滴的進步,鼓勵家長樹立教育自信,積極配合,共同培養(yǎng)特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
他多次對家長說,在康復訓練的這條路上,家長并不是孤軍奮戰(zhàn),他會和家長一起守護孩子,凝心聚力,攜手并肩,靜待花開。
在特教送教工作實踐中,毛老師意識到,上門送教,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和康復的希望,更感受到了學校、老師的關懷和愛護。
作為一名特教老師,送教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懷著特教人的初心和使命,帶著一份信念和愛心,毛老師堅定地走在送教上門這條雖苦猶甜的道路上,把掌聲送給孩子,把精彩留給孩子,把愛心獻給孩子,把希望帶給孩子。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貫徹落實海北州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切實保障特殊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毛老師選擇送教上門,為特殊兒童撐起了一片純凈的天空,讓孩子的明眸只看見世界的美好,讓孩子的耳朵只聽見愛的聲音。
毛老師以身踐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抒寫援青情懷,奉獻山東援青力量,以愛和奉獻譜寫了魯青一家親的新篇章,詮釋了特殊教育背負的責任和意義,讓教育的溫情溫潤每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