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圖|聯(lián)合國官網(wǎng)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全球大約有3900萬盲人和2.53億有視力障礙者,視力損失通常意味著終身不平等。有視力障礙者不僅日常健康狀況受到影響,還面臨教育和就業(yè)壁壘。
基于聯(lián)合國在殘疾人領域數(shù)十年來所做的工作,2006年的《殘疾人權利公約》通過落實《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進一步保障了殘疾人的權利和福祉。2018年11月,大會決定宣布1月4日為世界盲文日,認識到促進在使用書面語言方面的人權和基本自由,是充分實現(xiàn)盲人和弱視者人權的重要先決條件。
盲文是盲人使用的語言文字。世界各國通行的“六點制”盲文符號系統(tǒng),是法國盲人教師路易·布萊爾(1809-1852)于1829年創(chuàng)立的,他因此被尊稱為“世界盲文之父”。
圖|攝圖網(wǎng)
由盲人自創(chuàng)出一種全新的文字本就不易,但被世人承認并推廣使用更是難上加難。從發(fā)明到被公認,布萊爾和他的伙伴們用了62年。
不被認可的62年
布萊爾雖然發(fā)明出了6點制盲文,但當時遭到盲校的一致反對,校方堅持沿用原來的凸起法文,不準其在學校傳授和使用這種新創(chuàng)的盲文。布萊爾只能繼續(xù)改進盲文體系,他用6點制盲文抄錄語法書,可行;他熱愛音樂,研究用6個點記錄樂譜符號,也可行。在布萊爾畢業(yè)留校后,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布萊爾盲文讀物《盲人用凸點書寫點字歌詞與歌譜的方法》,但在社會上沒有引起關注。盲校也未采納其凸點盲文,只是默認他可以進行實驗性教學,但不能作為正式文字推廣。
1833年,被聘為正式教師的布萊爾一邊執(zhí)教,一邊向?qū)W生推薦使用6點制盲文。他根據(jù)盲人的摸讀和書寫習慣,對6點制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重新編排組合。終于,修改后的盲文體系不僅極易摸讀、便于書寫,而且涵蓋了法文字母、標點符號等。布萊爾不厭其煩的將6點制盲文向多個部門提交,請他們評價,但始終沒有得到肯定答復。
工作繁重,又屢遭挫折,1835年,26歲的布萊爾患上肺病,他拖著病體不斷向社會呼吁推廣6點制盲文,以便讓更多盲人能“看到”,能寫字。但遺憾的是,有關部門對此存有爭議,未批準這套盲文體系為法定的盲文文字,大量使用的仍是凸起的法文字母。即便是在布萊爾執(zhí)教的盲校內(nèi),對6點制盲文的推廣使用也是看校長“心情”,時斷時續(xù)。
1844年2月,巴黎皇家盲校搬遷新校舍典禮上,一名老師在全校師生及家長面前,做了一篇關于布萊爾6點制盲文體系內(nèi)容的報告,高度評價了這個創(chuàng)新文字。為了讓人信服,他當場請來一名盲生用布萊爾的6點制盲文寫了一首詩,讓另一個盲生當場朗讀,摸讀效果令人驚嘆。這名老師趁熱打鐵,又用布萊爾盲文寫了一段樂譜,讓學生摸唱,引起在場家長們的轟動,他們紛紛要求學校為孩子們教授6點制盲文。
1852年1月,積勞成疾的布萊爾因肺結(jié)核在巴黎去世,終年43歲。1854年,在布萊爾去世兩年后,法國政府承認6點制盲文為合法的盲文,法國皇家盲人學校正式采用其作為學生使用的文字??僧斶@個消息傳到布萊爾家鄉(xiāng)的時候,他的墓前已長滿了青草和野花。
1857年,在柏林召開的國際盲人教師代表大會決定,所有盲人學校都要采用布萊爾盲文進行教學。到1882年,全世界除少數(shù)幾個國家外都采用了布萊爾盲文。1887年,布萊爾盲文被國際公認為正式盲文。為了紀念這位卓越的創(chuàng)造者,1895年,人們將他的姓作為全球盲文的國際通用名稱,稱盲文為“布萊爾”。
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認為,布萊爾與西方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人古騰堡一樣偉大,因為“再沒有一項發(fā)明能夠改變那么多人的生活,讓他們的生活不再因沒有閱讀和學習而喪失喜悅與希望,不再缺少溝通交流這項最基本的人類需要。”
其實,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與布萊爾同時期,英國也出現(xiàn)過一種“變異”字母盲文,是威廉·穆恩創(chuàng)造的,其優(yōu)勢是形體上部分保留了羅馬字母的輪廓,以最簡單的凸起線條來表示字母。這種線條盲文曾在倫敦盲校中推廣使用過,但由于不便于盲人書寫,因此未得到廣泛流傳。
1932年,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達成統(tǒng)一協(xié)議,布萊爾點字法成為標準的盲文系統(tǒng)。直至今日,布萊爾點字法仍是世界范圍內(nèi)使用最廣泛的盲文系統(tǒng),幾乎適用于所有已知語言。
圖|攝圖網(wǎng)
許多國家的盲文,都是在布萊爾盲字體系基礎上,結(jié)合本國本民族文字特點發(fā)展起來的,所以盲文具有國際性,這也為盲人走向世界減少了障礙。
我國盲文的發(fā)展
1874年,盲文傳入我國。英國傳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創(chuàng)建了“瞽叟通文館”(即北京市盲人學校前身),這是我國的第一所盲人學校。穆·威廉與一位盲人教師合作,借鑒布萊爾盲文,并按照《康熙字典》的音序編排出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漢語盲字,全部音節(jié)408個。這是我國最早的漢語盲文,叫做“康熙盲字”,又稱“北京盲字”。
此后,各地按照不同方法先后制定了若干種盲文,如用漢語拼音方法拼寫閩南話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話拼寫的“心目克明盲字”,還有廣州話、客家話等方言的盲字。受地域所限,這些漢語方言盲文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由黃乃先生和部分教師在吸取國內(nèi)外傳統(tǒng)盲文的基礎上,結(jié)合漢語語言特點,設計了一套拼寫普通話、分詞連寫的盲文方案,被稱作“現(xiàn)行盲文”。該方案借鑒了布萊爾6點制盲文,采用拼音制盲文體系,1953年得到國家的批準,很快在全國盲校得到普及。后來,盲文方案又經(jīng)過多次修改,在1991年召開的全國第三次盲文改革研討會上被命名為“漢語雙拼盲文方案”,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廣。
慶祝世界盲文日旨在促進人們認識到盲文作為交流手段對于充分實現(xiàn)盲人和弱視者人權方面的重要性。盲文是觸覺的語言。只用六個點的不同排列,就能讓不同國家的文字和思想在指尖流淌,讓數(shù)學、科學和音樂隨著指尖滑動在心與心之間傳遞。
目不可見是黑暗,心之所見是絢爛。盲文就像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讓黑暗的世界也開出絢麗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