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當孩子慢慢長大,生活的需求告別了簡單的吃喝拉撒、啼哭反應,一個我們將面臨一生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個體最早接觸和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或第一場所,父母是個體成長發(fā)展的第一任教師。從教育順序來說,兒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學校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榜樣,社會信仰、規(guī)范、價值觀等也是通過父母的“過濾”而影響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時時處處都在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行為,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與父母十分相似。
親子關系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兒童最早的人際關系。這種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fā)展,也影響兒童以后各層次的人際關系。
1、親子關系是最簡單的、亦是最復雜的關系
這是一個與生俱來的關系,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關系。怎樣可以有好的親子關系呢?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庇H子關系也是一樣,不好的親子關系大體和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缺乏對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認知以及經(jīng)驗少
大部分的家長都是第一次當父母,經(jīng)驗不足。第一次為人父母,忽然有了一個孩子,很多的家長心里雖然很開心,但是肯定也會有焦慮,以后的生活里面要多出一個小家伙和自己一起生活,新奇又緊張,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處,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也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
耶魯大學對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曾進行了長達40余年的研究。
發(fā)現(xiàn)孩子成長中的每一階段,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色,比如:
3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一年,可以多鼓勵孩子繪畫、編故事、玩彩泥、做手工;
5歲是親子關系最親昵融洽的一年,孩子格外喜歡父母的陪伴與贊美;
6歲是孩子內心開始出現(xiàn)矛盾,開始叛逆的一年,父母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
……
父母如果能抓住每個重要的時期,給到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將來一定,非常優(yōu)秀。然而正是認知以及經(jīng)驗的缺少,導致很多父母錯過了最佳時間。當親子關系出現(xiàn)問題才意識到,這時只能花費很多時間精力才能挽回些東西。
陪著不等于陪伴
很多父母雖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是陪伴的質量卻不高。
調查顯示:除去孩子睡覺的時間以外,70% 以上的家長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僅有 4 個小時。而這 4 個小時中,有 40% 的時間家長都在機械地陪伴孩子,顧著自己玩手機或電腦游戲, 30% 的時間里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
隨后,家長只會用剩下的將近半小時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不過,溝通交流多是以「教育」為主。這樣的教育性陪伴不僅沒有增進親子心與心的距離,反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兩者關系,讓孩子和家長越來越疏遠。
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在“陪伴”孩子了,其實只是“陪著”。
所謂親子陪伴不是單純的帶著孩子去到游戲的場所,然后看著孩子玩,自己在一旁玩手機。陪同不等于陪伴,管教也不等于陪伴。有的全職家長說,我整天都和他在一起,大事小事都管著,這不叫陪同嗎?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并不在陪伴時間的長短,而在于陪伴時間是否專注和高質。
什么才是“高效的陪伴”?父母要保證基本的陪伴時間,在陪伴孩子過程中全心全意、傾情融入,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以需求為導向,為成長提供支持。
教養(yǎng)方式和教養(yǎng)態(tài)度不對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讓孩子干什么孩子就應該干什么,我說什么就是什么,不聽話就要挨批挨打,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是對兒童的不尊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如果家長采取一種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會使親子關系變得僵硬。
另外,不少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干涉太多,要求苛刻;或者過度溺愛,造成孩子需求無度,卻還認為是為孩子好,是對孩子的愛??蛇@種錯位的“愛”,孩子無法感受,也不愿接受,再加上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父母自我認知不足
當下整個社會都是快節(jié)奏的,無論是物價的提升、相互的攀比,還是享受主義,我們每個人似乎忘記了生命的意義。在這樣巨大的齒輪運轉中,我們每日不停的奔波,似乎在完成生命,而不是活出生命的意義,包括養(yǎng)育孩子。孩子的出生,好像是到了某一個時間段的任務,很小的時候交給老人看,大點交給托兒所或者幼兒園,再大點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
我們來不及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又怎么能理解另一個小生命來到世界的意義呢?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把個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已。當兩個生命沒有靈魂的交集,自然而然關系上會存在遠離。
2、怎樣可以提升親子關系呢?
好的親子關系并不需要你天天陪著孩子,你只需要定期選擇一個時間段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就好。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
到大自然里玩游戲。
和孩子在自然里玩,可以療愈自己、放松身心!
為什么是到大自然里玩游戲呢?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很難在家里玩游戲,這和我們的生活有很大關系。
每天的工作消耗了我們大部分精力,回到家已經(jīng)筋疲力盡,只想清凈一些,可是孩子卻纏著我們和他玩游戲,疲憊不已的我們不免開始煩躁,或者對他們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者冷漠的回絕,讓他們自己玩。
而我們到大自然里去就不一樣了,大自然是最好的療愈場所。
蔣勛曾在《品味四講》中寫道: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療我們的,可以讓我們整個繁忙的心情放松,找回自己。林語堂也在《生活的藝術》中提及:大自然本身永遠是一個療養(yǎng)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別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類的自大狂癥。
比起在高樓聳立的城市,還有什么比走進城市更容易讓我們提升幸福?在自然里一草一木一花中,我們身心放松,充滿喜悅,也就更加愿意和孩子一起玩。自然的場所,是任何其他場地都無法提供的放松。
和孩子在自然里玩,親子關系變成了玩伴關系
玩伴關系就是孩子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孩子變得更加自然,父母不再是以前“高高在上”的,孩子也可以“沒大沒小”,孩子可以主宰活動的進程,在游戲中感到快樂,有趣,愉快。
大自然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自然元素,比如樹葉、沙子、水、泥巴等,孩子們很自然的就會玩起來,并不需要我們刻意的教給他什么,我們只需要與他一起玩耍就好。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親子間的交流更加自然和順暢,我們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投入到一場游戲中,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距離也會在互動中越來越近。
在整個與孩子在自然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在感受到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的同時,也自然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與關愛。這些自然小游戲也會增加父母和孩子們之間的默契度,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增進孩子對大人的認同感和信任感。
和孩子在自然里玩,可以更真實的了解孩子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游戲場,也是孩子各項能力鍛煉的最好場所。
比如好奇心,好奇心是推動孩子獲得知識、提升本領的重要動力。保持孩子好奇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帶孩子到自然里去。孩子天生就充滿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大自然則給了孩子無限的好奇之源,探索之事。如:鮮花盛開、雷電交加、雨、雪天等自然景觀不僅會給孩子心靈上的陶冶,更能喚起孩子們對大自然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在自然里游戲可以反映孩子很多這方面的能力,在游戲中家長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與興趣,認識到了之后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yǎng),除此之外還能夠發(fā)現(xiàn)孩子的性格。比如對待花草蟲獸的態(tài)度、遇到困難的處理方式等。這些都能夠幫助家長更好的了解孩子,從而引導教育,針對性的改善親子關系。
3、家長在陪伴孩子自然游戲時怎么做?
尊重孩子
對于大人來說,游戲就是休閑,或許不值得投以重視,而對孩子來說,游戲就是他們的工作,而且他們對這個工作充滿熱情。所以對于每一個孩子玩耍的事情,我們盡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干預或者阻止。比如當孩子不按照大人的要求玩或者把玩具弄亂,衣服弄臟的時候,就失去了耐心,變得怒氣沖沖。這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變的抵觸,遠離大人。
成為孩子的玩伴,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
陪伴不是讓大人就看著孩子在自然里玩游戲,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進入游戲之中,用心陪伴孩子游戲,不是表面工作。同時與孩子在游戲過程做好引導與支持,幫助孩子發(fā)展動手能力、思維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等。
與孩子在游戲中溝通
家長們在和孩子玩耍互動的時候也可以多和孩子們交流,多多稱贊和表揚孩子,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也可以讓孩子們愉快的放松心情。
另外,在家庭生態(tài)建設的過程中,游戲是孩子和成人溝通的橋梁,因為孩子不具備大人的知識儲備和閱歷,很多知識和道理他們沒辦法直接消化,這就需要游戲來做輔助。同時,也能讓大人更加理解孩子,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保持一顆孩子般的好奇心
我們大人已經(jīng)習慣了答案,卻忽略了獲得答案的過程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習慣了給孩子答案,卻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是探索。蕾切爾.卡森在《驚奇之心》說:“我由衷地相信,對于孩子和想要引導孩子的父母來說,感知遠比認知重要得多, 或者說“知道”的重要性還不及“感受”的一半。如果客觀事實是日后生產(chǎn)出知識和智慧的種子,那么情感和感受就是種子賴以生長的沃土,而兒童時代的早期是土壤的準備時期?!?/p>
與孩子玩游戲,對于大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與其花很長時間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批評或呵責,倒不如花一些時間來和孩子做游戲。在游戲中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既獲得了樂趣,也加深了與孩子的親密關系。雖然這需要花費時間和耐心,但是與我們生氣發(fā)怒的時間相比,這些付出是值得的。
自然游戲力不是給大人們增加壓力,其實是要解放我們自己。每一位大人都是個大玩家,都曾是孩子,擁有著孩子般的快樂。只是生活和生存的壓力,讓我們不再有玩的時間和玩的心情,但不代表我們不會玩了。我們也和孩子一樣擁有著天生的自然游戲力,再次打開自然游戲力之門的鑰匙,則是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