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偏癱的定義: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是大腦半球皮層運動中樞受損的緣故。從人的大腦半球分工來講右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中樞管理著左側肢體運動左側大腦半球通過運動神經(jīng)管理著右側肢體運動。任何一側發(fā)生病變都會導致對側偏癱。
小兒偏癱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弛緩性偏癱表現(xiàn)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隨意肌麻痹明顯,不隨意肌則可不出現(xiàn)麻痹,如胃腸運動、膀胱肌等均不發(fā)生障礙。
痙攣性偏癱一般的是由弛緩性偏癱移行而來其特點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肌張力顯著增高故上肢表現(xiàn)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tài)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Bobath 偏癱治療技術的基本觀點是:主要是由于大腦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失去控制,低級中樞原始的反射失去抑制所致。表現(xiàn)為異常的張力、異常的姿勢、異常的協(xié)調、異常的運動模式和異常的功能行為。如痙攣模式的出現(xiàn),上肢表現(xiàn)為屈曲內(nèi)收內(nèi)旋,下肢表現(xiàn)為伸展外展外旋。從動物猿猴的上、下肢的動作行為到胎兒在子宮里的姿勢及嬰幼兒的發(fā)育過程,從腦癱患兒到成人偏癱患者,莫不如此。腦卒中患者的主要問題是運動控制障礙,而不是直接的肌力的問題。正常的運動模式是不可能建立在異常的運動模式的基礎上的,只有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才有可能誘導正常的運動模式。因此治療的重點在于改變患者的異常姿勢和異常運動模式,為此Bobath 提出了治療中的兩個重要目標:1.減輕痙攣;2.引入更具有分離性的運動模式,可以是自主性的,也可以是隨意性的,并且將其運用在功能活動中。
具體治療原則:
1、首先是防止廢用 和成人不同的是,由于嬰幼兒時期孩子身體發(fā)育非常快,患側廢用造成的危害非常大,會很快形成畸形,如足內(nèi)外翻,膝反張,后形成患側肢體變短,最后造成患側骨骼發(fā)育不良而形成的長短腿,長短手,患側肩膀塌陷等。所以防止廢用是治療小兒腦癱的首要原則。
方法:每日堅持按摩患側幫助血液循環(huán)和養(yǎng)分代謝。適當?shù)臓可旎紓确乐拐尺B和萎縮。但不能過度牽伸防止形成髖關節(jié)脫位或者肩關節(jié)脫位。牽伸原則 慢,有規(guī)律的反復牽伸患側整體
2、在防止廢用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時期的嬰幼兒要進行不同的功能恢復訓練
0-3月 在患側整體按摩的基礎上,進行翻身訓練和俯臥抬頭訓練。重點在于肢體末端的牽伸和按摩,如痙攣性偏癱的患兒進行手掌屈肌的牽伸,防止手掌屈肌的張力增高。足部進行跟腱牽伸防止跟腱攣縮和腓腸肌痙攣 再輔以患側腰背肌的按摩和足底的刺激增加脛前肌的功能。
3-7月 在患兒具有一定肢體功能的時期,必須引導患兒多用患側手足 可以適當?shù)挠檬痔谆蛘卟紙F輕裹住健側手,引導患兒用患側手抓物來防止廢用。也可由家長或治療師引導患兒用患側手舉高拍擊巴氏球或其他有彈性的物體來主動牽伸患側手臂和手掌 患側下肢則可以由治療師控制住健側下肢,引導患側下肢抬高或者去踢玩具 如下圖
7-12月在保證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可以加上直腰坐位訓練和姿勢轉化訓練,(可在全方位密集訓練系統(tǒng)中完成)如仰臥位由患側支撐轉化為坐位,坐位由患側轉化為四爬位。并引導由四爬位左右交替四爬前進,增加左右肢體的協(xié)調和平衡能力。如果四爬能力建立,則每日引導患兒進行四爬訓練。由于偏癱會造成患兒四爬時方向歪斜,必須由家長或者治療師引導直線向前行進來防止健側過度用力引導兩側用力均勻。個人不建議在此時期進行蹲起訓練,因為嬰幼兒發(fā)育的規(guī)律,過早患側足過度用力容易造成足外翻,膝反張等問題。
12-18月 此階段患兒的站立行走功能開始建立,需要注意的是進行站立訓練時一定要適量并且保證住患兒患側的站立姿勢正確。過量的站立行走訓練會造成外翻內(nèi)翻 膝反張等問題,不注意站姿的正確性會造成患兒髖關節(jié)變形和患側腰背肌變形。如已有內(nèi)外翻或者過伸 變形或患側功能較差或者遲緩性偏癱的患兒要用輔具,如矯正支具進行患側的保護和支持,防止變形矯正姿勢。在此階段可以進行少量的負重訓練。如單側蹲起訓練和坐位負重抬腿訓練在此階段可以被動加輔助進行脛前肌的單獨訓練
18-36月 此階段患兒進步較為緩慢,由于配合度不夠,患兒不能進行高級功能訓練,在此階段主要還是以糾正姿勢,防止廢用攣縮變形為主??梢赃m當加上減重支持系統(tǒng)訓練 功能較好的患者可以直接進行跑步機慢速行走訓練(手支持行走)由于跑步機履帶速度的恒定,可以有效糾正偏癱步態(tài)的問題如下圖此階段脛前肌需輔以糾正帶幫助行走防止尖足的產(chǎn)生
36個月以后是偏癱康復的黃金期,如果想盡量的接近正常人群此階段到7歲前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梢赃M行的訓練手段也是非常多的。分為
1、左右協(xié)調訓練
2、平衡能力訓練
3、脛前肌單獨訓練
4、患側腿和脛前肌協(xié)同訓練
5、行走步態(tài)訓練
6、跳躍 爆發(fā)力訓練
7、綜合訓練
8、全方位密集訓練系統(tǒng)訓練
9、跑步機行走跑步間隔訓練
關于脛前肌的訓練
關于脛前肌的訓練,是偏癱治療中一個比較難克服的難題,如果訓練不恰當,也是最容易留下問題的部位,比如尖足,內(nèi)外翻,足部畸形然后導致異常步態(tài)。大多數(shù)治療師的脛前肌訓練都是屈曲背屈模式,即患兒在無法完全使用脛前肌的情況下,用屈膝來代償,這種模式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我們需要的足背屈模式是在行走中的伸膝足背屈模式,所以,如果長期屈曲背屈模式訓練,我們訓練的足背屈將無法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使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