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發(fā)展孩子的語言表達的前提目標是提升孩子的認知理解能力。那么,什么是認知理解?
有很多家長認為認知就是孩子掌握了多少詞匯、句式,記得多少物品名稱,能夠完成多少指令?
真的是這樣嗎?
到底什么才是認知理解?
如何對孩子進行認知教學?
今天,康語教研中心技術部部長王芳老師將為大家講講認知理解這一事。
什么是認知理解
認知
認知: 認識活動的過程。
人對感覺信號接收、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現(xiàn)象。因此認知程度并非一般家長所理解的“孩子掌握了多少詞匯、句式,記得多少物品名稱,能夠完成多少指令。而是孩子對于一系列感覺信號的分析、存儲、加工的整合能動力程度。
理解
理解:人的大腦對事物分析決定的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理解具有2個層次:
1.對某一事物的理解,能獨立完成所需要的動作。
舉例1:天氣很熱,媽媽在家里做家務。
·媽媽口渴了說:幫媽媽把杯子拿過來
·看見媽媽做家務很辛苦,過去一起幫忙,或者拿水給媽媽喝。
2.對所理解的對象能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舉例2:媽媽說:幫媽媽把杯子拿過來。
·如果桌子上放著2個杯子。會問:是要哪一個?紅色的還是藍色的?
·如果杯子里面沒有水,孩子會說:媽媽杯子里面沒有水了,我去幫你倒一點?;蛘邌枺簨寢尯裙梢詥幔勘淅镉谐戎?。
簡而言之
認知理解是孩子通過認知結合運用過去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或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掌握新的知識經(jīng)驗,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理解水平的一種能力。
認知能力
孩子的認知能力符合他現(xiàn)在的年齡嗎?
對于這個問題,家長們可以參考《正常兒童認知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表》,進行比對自查。
正常兒童認知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表
認知能力發(fā)展項目 | 最早月齡 | 常模月齡 | 最晚月齡 |
眼睛追蹤物體至中線 | 0 | 1.5 | 3 |
眼睛追蹤物體180° | 1 | 2.2 | 4 |
立刻注意到大玩具 | 1 | 3 | 4 |
玩具送到口中 | 3 | 5.6 | 7 |
找聲源 | 3 | 5.6 | 9 |
近處玩具可取得 | 4 | 5.6 | 7 |
注意看大米花 | 3 | 5.9 | 7 |
玩具失落會用眼睛找 | 3 | 6.6 | 7 |
兩手拿兩個玩具 | 4 | 6.9 | 8 |
手中玩具會換手 | 4 | 7 | 8 |
手中玩具會對敲 | 6 | 8.5 | 10 |
接過玩具常扔掉 | 5 | 9.5 | 12 |
會反復擺弄玩具 | 6 | 9.5 | 12 |
開始不再把玩具送口中 | 4 | 10.9 | 12 |
會從瓶中倒出小丸 | 11 | 14.5 | 15 |
會搭二塊積木 | 11 | 14.9 | 19 |
自發(fā)亂畫 | 12 | 15.6 | 19 |
動作模仿笨拙 | 12 | 17.1 | 19 |
一玩具可玩十分鐘 | 11 | 17.5 | 18 |
能記住一天內的事 | 12 | 18.1 | 21 |
有意聽講故事,但不懂內容 | 12 | 18.6 | 20 |
模仿動作像 | 12 | 18.1 | 20 |
能記住三天前的事 | 14 | 19.1 | 20 |
注意力可集中5分鐘 | 16 | 20.5 | 22 |
對室內變化有覺察 | 16 | 21 | 22 |
會搭7—8層塔 | 16 | 21.5 | 22 |
看過圖一周仍記得 | 16 | 22.6 | 25 |
愛聽故事,簡單情節(jié)能答 | 16 | 22.9 | 25 |
注意玩具等細小變化 | 16 | 23.6 | 24 |
對自己作的畫加以解釋 | 20 | 24 | 28 |
認識圓形大小 | 18 | 24.5 | 28 |
集中注意可達15分鐘 | 20 | 24.6 | 27 |
會數(shù)1—5個數(shù) | 19 | 25.4 | 27 |
認識紅色 | 19 | 26.4 | 28 |
知道1和許多的區(qū)別 | 20 | 26.5 | 28 |
聽故事一周后能記住并復述其中情節(jié) | 21 | 26.8 | 30 |
除紅色外,認識1—2種顏色 | 22 | 30.4 | 35 |
記住半個月前的事 | 27 | 32.5 | 35 |
可系統(tǒng)復述故事主要情節(jié) | 25 | 32.5 | 36 |
會作“這…就”等的簡單推理 | 22 | 32.6 | 35 |
開始有想象的表現(xiàn) | 29 | 33.6 | 35 |
知道長短前后 | 28 | 33.6 | 35 |
自己會翻小人書并簡單解釋 | 29 | 33.9 | 35 |
認識圓、方、三角形 | 24 | 34.5 | 35 |
知道1—5的實際意義 | 31 | 35.4 | 36 |
如何教孩子認知理解事物
認知是人對感覺信號接收、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因此在認知理解教學中可以把感知放在第一步。如何感知呢?可以從認知蘋果開始。
認知蘋果
怎么知道這是一個蘋果?
從視覺上看,大大的圓圓紅紅的蘋果。閉上眼睛,嗅覺上用鼻子聞一聞,聞到蘋果的清香能知道是蘋果。還可以通過觸摸感受,圓圓的光滑的知道是蘋果。味覺,可以把蘋果切開,通過品嘗味道來識別蘋果。聽覺上呢?媽媽拿著蘋果說:蘋果,接受到名詞命名,綜合各個感官器官的信息接收,整理,輸出“蘋果”的信息。
那在教學中,如何運用“蘋果”進行認知教學呢?王芳老師從“視覺配對”,“區(qū)辨理解”,“語言表達”三方面進行了舉例。
視覺配對 1.桌面呈現(xiàn)完全一樣的物品/圖片,3組;例如(蘋果、積木、香蕉) 2.發(fā)指令:“一樣的放一起”或“找一樣的” 3.輔助孩子完成 4.夸獎孩子并給予獎勵 5.逐漸撤銷輔助,讓孩子自己配對。 | ![]() |
區(qū)辨理解 6.桌面呈現(xiàn)完全一樣的3個物品/圖片 7.發(fā)指令:給我蘋果 8.輔助孩子完成 9.夸獎孩子并給予獎勵 10.逐漸撤銷輔助,讓孩子獨立完成。 | ![]() |
語言表達 仿說: 11.拿著蘋果說:蘋果 12.孩子說:蘋果 13.夸獎孩子并給予獎勵 命名: 14.拿著蘋果提問孩子:這是什么? 15.輔助孩子說:蘋果 16.夸獎孩子并給予獎勵 17.拿著蘋果提問孩子:這是什么? 18.逐漸撤銷輔助,孩子回答:蘋果 19.夸獎孩子并給予獎勵 | ![]() |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學習?
孩子在初步認識階段,怎么做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1-探索發(fā)掘事物的趣味性 蘋果可以切,做成蘋果汁,畫一個圓蘋果涂顏色等。
2-設置簡單的任務 根據(jù)孩子的能力來安排學習,任務是孩子努力后能做到的。
3-引導告知,給予輔助 教學初期,可以給予及時的幫助,讓孩子不會畏懼困難。
4-新舊技能的穿插學習 學會一個知識,要及時進行調整難度。在教新知識時結合之前學習的內容一起練習。
5-差異懸殊化的獎勵機制 不同努力成果給予獎勵的強度是不同的,幫助的獎勵少,獨立完成的獎勵很大,讓孩子知道收獲和付出是成正比的。
同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
1-不要急于求成,教學過程是循序漸進,地基搭牢了,樓才能蓋得高。
2-不要要求過高,教學內容的知識要符合孩子的學習能力。
3-及時給予強化,要給予孩子學習的動力并轉化孩子學習持續(xù)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