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以前,父母只要看到子女長的白白胖胖,就心滿意足了,現如今,由于醫(yī)藥衛(wèi)生的進步,小孩長的健康強壯,已是極為普遍的情況,因此,現代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口齒清晰、動作靈活、個性開朗、成績優(yōu)異。
要想讓孩子的綜合能力強,首先應了解孩子學習發(fā)展的過程,如此,才能從根本著手,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孩子將來學習、適應環(huán)境及穩(wěn)定情緒的能力。
1、感覺通路的建立
“具備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是孩子學習的大前提,這種能力雖然有賴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覺、運動覺、嗅覺及味覺等感覺接受器的正常運作,但是,光靠這些仍然不夠,因為傳達刺激到大腦的感覺神經通路若不正常,個體仍然無法正確感知外界的事物。
例如視力正常而視覺神經通路有問題的孩子,雖能看到外界的事物,卻無法將所看到的事物正確地傳送到腦部,所以有些孩子會把“9”成“6”,把“老師”看成“師老”等等。再者,感覺神經通路應具有選擇刺激的能力,也就是具有擴大或過度刺激的能力,否則,雖在極安靜的環(huán)境中,孩子也無法聽到像針掉地上的細微聲音;在極嘈雜的環(huán)境里,也無法聽到自己想聽到的聲音。
2、感覺動作的發(fā)展
嬰兒剛出生時,手腳只會無意義的亂動,無法取物或移動身體,直到三、四個月后,神經反射動作出現,肌肉張力逐漸形成,才慢慢具有自主活動的能力。等神經反射動作成熟后,嬰兒的手腳才能做有意識的活動。
例如:看到玩具會用手去抓,聽到聲音會把頭轉向聲源等,同時,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也逐漸增強,能由爬而坐,最后站立而走,平衡感、韻律感逐漸形成,可隨著音樂舞動身體,做一些有節(jié)奏的活動。只有在感覺動作成熟后,孩子才能對外界的刺激作有意義的反應,所以感覺動作是學習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3、身體形象的認識
孩子透過感覺動作的發(fā)展,雖可對外界的刺激作有意識的反應,但動作要能更加靈活成熟,仍要靠孩子對自己身體形象認識的程度。當孩子認清自己的眼睛、嘴巴、手、腳等的位置及功能,并知道加以活用后,再配合已逐漸開始的身體雙側動作協調發(fā)展,始能進一步學習新的動作技巧,
例如:穿脫衣服或鞋襪、溜滑梯及蕩秋千等。反之,如對自己身體形象認識不足,身體各部位的動作無法獲得良好協調,則行動笨拙、反應遲鈍,會經常摔跤或碰傷自己,同時也學不會蕩秋千、扣紐扣或拿筷子等動作。
孩子透過感覺通路、感覺動作,以及自我身體形象的認識,已獲得相當多的經驗,累積儲存在腦部而形成知覺,因此,孩子不僅可以慢慢聽懂別人說話的意思,而且會照著別人的指示做事,模仿別人的語句與人對話;同時,也可辨認物體的形狀、大小,記得看過的圖片,辨別圖畫的主題與背景。反之,孩子如果聽知覺未形成,則有語音分辨不清及口齒不清的現象;如果視知覺未形成,則分辨不出相似的圓形,不會玩拼圖、著色、剪貼等游戲。
孩子約在四、五歲時,左右兩個大腦半球間的訊息交流頻繁,開始各思其義,其發(fā)展情形會影響慣用手的建立——也就是說,左半腦若發(fā)育得較好,右手的運作能力會較強。同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具有判斷與推理的能力,會說出兩件東西的共同處,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逐漸流暢,也會拼音;此外,注意力集中、運用思考的時間增長、對外界事物的觀察漸漸敏銳、數字概念形成、會數數,并且,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增強中,會循規(guī)蹈矩,與同伴和平相處。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接受課業(yè)學習及適應團體生活的能力。
上述孩子學習發(fā)展的五個階段相互影響,缺一不可。如果孩子出現了學習能力不足的情況,根本原因是孩子出現了學習障礙,造成學習障礙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感統(tǒng)失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