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我?guī)е业牡凸⒆舆M行閱讀訓練已經頭尾7年了。從最開始的文字卡片、簡單情節(jié)繪本、復雜情節(jié)繪本,到現(xiàn)在的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的課本,一路走來,可以說,這個孩子是被文字“泡”大的。
當然,因為智商的原因,她無法達到正常的十歲孩子的理解力水平。但是,在這么多年閱讀訓練的塑造下,孩子的改變是巨大的,她的學習能力慢慢增強,人也顯得靈動不少。
我一直在想,閱讀訓練到底能塑造低功孩子的什么能力?
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我認為,對低功孩子進行閱讀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能更好地理解生活。
我們說,書籍是思想的延伸。如果沒有閱讀,世間萬物都得靠孩子自己去親歷才能了解。
生活豐富多彩,孩子怎能一一嘗試?特別對于特殊孩子而言,恐怕他們必須經歷數(shù)百、數(shù)千次,才可能把他們的經歷轉化成長時記憶儲存在大腦,再逐步運用到生活中。
所以,通過閱讀人家的故事,踏著別人鋪就的臺階去了解身邊的各種事物,就是最便捷的學習方式之一。
此外,閱讀真正改變的,是一個人的氣質和心智結構。有這樣一種觀點,讀圣賢書的人,就會正氣浩然心懷天下;讀暢銷書的人,就會變成活色生香的小布爾喬亞;不讀文字只讀圖的人,就只能一直處于心智的低幼狀態(tài)。
而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低功孩子的心智一直處于低幼狀態(tài)!
回想一下,為什么低幼孩子只讀圖,不讀文字?那是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文字,不明白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如果一個孩子直到長大都一直不能閱讀文字,他的大腦就無法得到必要的刺激和進一步訓練,依靠僅有的一點生活經驗,心智必然會一直處于低幼狀態(tài)。當然,特例除外。
可以說,閱讀是一種建構。孩子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知道其他人是怎樣看待這個世界,并且通過別人的視角,來建構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心智模式。
低功孩子閱讀的目的,不在于會認多少字,會背幾篇課文,而在于是否理解文字所傳遞的意義,是否會將對文字的理解遷移泛化,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任何事物,只有理解了才能駕馭。反之,則被碾壓。
一生漫長,擁有閱讀技能的低功孩子與不具備這樣技能的孩子相比,他們的生活質量將大有不同。有閱讀相伴,孩子就擁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閱讀的變現(xiàn)是無形的,有精神和思想的人生與渾渾噩噩的人生在本質上是有區(qū)別的。
所以,一直以來我的觀點就是,哪怕孩子程度再低,也不能剝奪他們閱讀的學習權利,因為閱讀能讓孩子更加理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