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國際高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在中國調查顯示我國學齡兒童心理問題發(fā)生率為15.6%,因此國家出臺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要求我們都來關注。其中父親作為兒童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其獨特的一面,并且必不可少。
高質量的父親參與在兒童的各個時期都發(fā)揮著不一樣的作用。在嬰兒期,父親參與能夠增進父子之間的社交情緒;在幼兒園,父親參與可以減少幼兒問題行為,增強學齡前兒童適應能力;在學齡期,父親參與可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并且能夠降低兒童出現(xiàn)抑郁的風險。
在青春期,父親參與能夠增強青少年的自尊,有助于減少他們的內化或外化性行為問題,降低青少年的物質濫用風險。相反,父親參與程度低的兒童,則上述風險會增加。且現(xiàn)實是父親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參與度不足1/5,因此,急需尋找能夠促進父親參與的方式和方法。
中國父親教育孩子的特點,通常他們使用羞愧或不愛的模式進行育兒,并且認為育兒母親應該參與更多。促進父親參與的方式應該激發(fā)父親主動接受和適應父親角色身份的意識,促進父親了解兒童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心理需求,增加與兒童的互動,增加對兒童需求的敏感性。
而在家庭方面,父母相互之間的合作式育兒模式已經證明是最有效的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方式,有必要促進母親轉變傳統(tǒng)觀念,改善夫妻關系,以促進父親參與。在社會層面,向父親傳授養(yǎng)育孩子的知識和技能的方案可以提高父親參與的數(shù)量和質量以及父親的自我效能感。
當然,兒童心理健康成長還受到母親因素、子女因素、以及社會制度、經濟、文化、種族等內外部環(huán)境方面的影響。隨著家庭模式的多元化,父親的定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生物學父親,關于父親的角色也在不斷的改變,未來在育兒方面,或許父親更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