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周曉麗與孩子們在一起
從一開始為弟弟求醫(yī)四處奔走的“姐姐”,到如今每天照顧154名腦癱孩子的“媽媽”……20年前,一個出生在義烏千萬富翁家庭的女孩,沒有繼承父業(yè),而是把家里的廠房騰出來,創(chuàng)辦了一家不掙錢的腦癱康復部和育智教育中心。20年來,她把最美的青春和特殊的愛獻給了近2000名腦癱或智障孩子,大部分困難家庭的孩子都接受免費治療。她就是“中國好人”“浙江驕傲”年度人物——周曉麗。
畢業(yè)典禮上愛心涌動
又是一年畢業(yè)季,6月24日上午,在義烏市后宅街道的殘聯(lián)育智學校里,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畢業(yè)典禮。
“沈孜陽…王金涵…”
在熱烈的掌聲中,一個個孩子走上臺,給周媽媽一個深情的擁抱,然后再從周媽媽手中接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畢業(yè)證書。拿著“紅本本”,小伙伴們一個個愛不釋手,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很開心,今天畢業(yè)了,在這里學到了很多知識?,F(xiàn)在我可以做手工了,非常感謝周媽媽?!绷x烏市殘聯(lián)育智學校初三畢業(yè)生小沈說,這三年最要感謝的就是一直陪伴他們的周曉麗校長。
小沈是一名智障孩子,在普通學校上學,成績一直跟不上,久而久之,小沈漸漸產生了厭學和自卑情緒。三年前,父母親帶著他找到義烏市殘聯(lián)育智學校。周曉麗與他進行了耐心地交流,小沈開始喜歡上了這里,他還親切地叫周曉麗為“周媽媽”。通過三年的初中學習,如今,小沈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動手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他變得更樂觀更自信了。小沈說,初中畢業(yè)后,他將留在育智殘疾人之家,做一些簡單的實操手工
在當天的畢業(yè)典禮上,孩子們還收到了義烏市后宅小學老師們送來的微心愿禮物。
“我們學校和育智學校是結對單位,不定期開展走訪慰問以及黨員認領微心愿等活動。我們還會安排學校的音樂、體育等老師來這里,給孩子們提供更為豐富的課程體驗?!?義烏市后宅小學校長駱超說,這樣的對接幫扶活動,學校將一直延續(xù)下去。
周曉麗說,這些年一路走來,自己并不孤單,經常會有一些陌生人帶著慰問品走進學校,看望這里的孩子們。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愛心行列,讓這個不大的校園始終充滿濃濃的愛。更讓她慶幸的是,這些年義烏市相繼出臺了一些補助政策,解決了學校的很多后顧之憂。如今,周曉麗正在考慮申請學校異地遷建的事情。
畢業(yè)典禮
陪弟弟求醫(yī)意外收獲愛情
今年43歲的周曉麗出生在義烏后宅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頭腦活絡的父親是義烏第一批靠經商辦廠富裕起來的農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周家就靠經營彩印廠積累了數百萬家產。在后宅建有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這是她父親起家的地方,也是他們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1996年,周曉麗的弟弟降生了。對他們一家來說,這是件大喜事。然而,沒過多久,家人發(fā)現(xiàn)弟弟似乎沒一般同齡孩童那么“正常”。送到醫(yī)院后,最終被確診是個腦癱兒,而且還有智力障礙。
“如果不是旁邊有人扶著,連最基本的站立都無法完成?!敝軙喳惢叵肫鸬艿墚斈甑那闆r,至今依然心酸。為了醫(yī)治弟弟,父母走遍大江南北,花去了巨額醫(yī)療費,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而家里的生意也因疏于打理受到了影響。
1997年6月,周曉麗高中畢業(yè),懂事的她毅然放棄繼續(xù)深造的機會,陪母親帶著弟弟到全國各地求醫(yī)。哪里有能讓弟弟站起來的“神醫(yī)”,他們娘仨就不惜一切代價趕到哪里。
1999年,在北京一家醫(yī)院診療期間,母女倆偶然打聽到河北石家莊有位名叫馬飛的腦癱兒康復專家,可能對弟弟的病情有幫助,于是三個人立即坐車出發(fā),幾番輾轉終于找到這位專家。經過馬飛3個月的治療,從前跌倒只能躺在地上的弟弟,竟然自己能從地上爬起來,并且奇跡般地站了起來……
幸福來得太突然。這還不算,更讓周曉麗激動的是,在馬飛的耐心教導下,弟弟不僅學會了拿勺子吃飯,還學會了自己解決大小便。從這以后,周曉麗對馬飛有了別樣的感覺。她不但把馬飛視作恩人,對方對患者的耐心和細致更讓她心動。而馬飛也對這位全力幫助弟弟的善良女孩心存好感。
在之后的接觸中,兩顆年輕的心漸漸靠攏,看在眼里的父母也首肯了他們的這段感情。2002年6月,周曉麗與馬飛喜結連理,并于當年年底一同回到了義烏。
善良的姑娘收獲了愛情,悲劇的開始卻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坝袝r想想,這些事好像只有在影視劇里才發(fā)生?!敝軙喳愋ρ?,以前也有同學拿她和馬飛的感情經歷來打趣他們,“的確有些戲劇性,也許這就是緣分吧?!?/p>
歷經千辛創(chuàng)辦腦癱康復中心
回義烏后,家人把弟弟送去了幼兒園,但由于其身體原因,兩天后就被接了回家。
“當時考慮到爸媽太辛苦,弟弟什么都不會,于是就想著自己來教。”這是周曉麗的初衷。就這樣,她用“千萬遍教學法”教弟弟生活技能、學文化。慢慢地,弟弟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學會認識1000多個漢字,甚至還能夠上網聽歌、瀏覽等。
弟弟的變化和進步大家有目共睹,一傳十,十傳百,其他一些腦癱兒家長竟然找上門,紛紛懇請周曉麗擔任孩子的老師。以己度人,周曉麗能理解這些家長的想法,也希望能夠幫助這群特殊的孩子和他們的親人減少痛苦。于是,在和丈夫、父母商量后,她決定開辦一個腦癱兒童康復中心。
期間,全國各地一些腦癱患兒家屬紛紛慕名來到義烏,找到馬飛請他醫(yī)治患兒。很快,原先周曉麗父親給他們騰出的幾間廠房就不夠用了。見女兒、女婿有心創(chuàng)辦腦癱兒童康復中心,再加上自己深切體會過腦癱兒家庭的痛苦,這位父親毅然將整幢廠房騰空,把里面的機器設備全部轉賣,重新裝修后投資為女兒開辦康復部。從此,周曉麗也徹底放棄了從商之路,當起了一名沒有工資的特殊教師。
2004年5月,在義烏市殘聯(lián)和當地衛(wèi)生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義烏市殘聯(lián)腦癱兒童康復中心正式成立,這是義烏首家民辦康復機構。在周曉麗夫妻倆的悉心打理下,腦癱兒童康復中心的名氣越來越大,全國各地數百名腦癱兒曾慕名前來治療過,許多患兒經過康復中心治療后,從癱軟在地到慢慢站立,從腳后跟不著地到放平走路,從閉口不言到會喊“爸爸媽媽”。2008年,義烏市殘聯(lián)育智學校經批準成立,擔任負責人的周曉麗更忙了。
一份份驚喜的背后,是一句句道不盡的艱辛。從弟弟一個人的“姐姐”變成了數百位孩子的“媽媽”,責任背后的壓力可想而知。
“就覺得當時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雖然都是腦癱兒,但每個孩子遇到情況都不一樣,他們的康復方法也不同?!蹦X癱兒童康復中心成立的時候,周曉麗懷孕不滿3個月。當時,康復部只有6個孩子,周曉麗和丈夫就擔起了照顧孩子的責任。由于一些孩子生活根本無法自理,大小便經常會拉在褲子上。大小便的異味加上妊娠期反應,這位準媽媽總是強忍著嘔吐給孩子們換洗衣褲。
有時,這個孩子還沒收拾完,另外一個孩子又拉了。“根本沒時間休息,再說孩子們也等不得,我就只能邊哭邊吐給他們收拾。”雖然被折騰得筋疲力盡,雖然也曾瞬間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最終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還是讓周曉麗堅持了下來?!八麄冮_口說的第一句話,站起來走的第一步,那種激動和成就感,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那一刻,也就覺得自己干什么都值了?!?/p>
給更多孩子插上天使的翅膀
“我是一個腦癱患者,我的夢想就是能夠學會行走。多么簡單的夢啊,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行走是一種本能吧,可是為了學會走路,我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像很多腦癱患兒的家庭一樣,為了讓我走起來,我們四處求醫(yī):打針,動手術,吃各種各樣奇怪的藥,針灸,中醫(yī)按摩……每一次我們都是懷著希望出發(fā),含著淚水回家。我曾經問媽媽:‘我是不是永遠都走不起來了?’媽媽告訴我:‘你要相信,你可以學會走路,媽媽拼盡全力也會實現(xiàn)你的夢想?!业牡絹斫o這個家?guī)砹撕芏嗟穆闊?,可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所以,我真的會走路了,上學了……”
周曉麗至今珍藏著一篇《我有一個夢,承載一個家》的隨筆,這是一位曾經的腦癱患兒寫的。2003年,奶奶帶著休學的小鄭同學慕名從臺州來到義烏,找到周曉麗夫婦做診療,一待就是兩年,從只能扶墻而走變成可以基本隨意行走。之后,小鄭又走進了校園,中學6年期間每年的暑假都來這邊康復,每次待上二三十天。2017年,21歲的小鄭如愿以償考上大學。
“生活中會有磨難,而病魔只是其中一種,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地跨過它!就像貝多芬說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然后,勇敢微笑?!边@是《我有一個夢,承載一個家》的結束語?!懊看沃灰豢催@篇文章,我都會忍不住掉眼淚?!敝軙喳愓f,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希望社會各界給他們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愛,讓他們早日插上天使的翅膀,翱翔天空。
“其實,我自己倒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容易’,也沒有外人描述得那么崇高。”周曉麗表示,自己做這些事只是力所能及的善意。
整整20年,周曉麗把最美的青春、特殊的愛獻給了一群特殊的孩子。20年來,她投資創(chuàng)辦的腦癱康復部和育智教育中心共收治了近2000多個腦癱、智殘的孩子,1300多人得到了較好的康復,其中830余名患兒已站起來、走起來。
2007年,“愛心媽媽”周曉麗入選“浙江驕傲”十佳年度人物,2015年榮登“中國好人榜”……只因懂得,所以有取有舍;只因情重,所以無怨無悔。從善念出發(fā),周曉麗用自己的言行感染著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