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背背唐詩、認認字母、學學兒歌就是學前最好的智力開發(fā)了,果真如此嗎?背誦只是在鍛煉自己的記憶能力。孩子就算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你確定孩子理解那些“東東”的意思嗎?
畫畫可以帶給孩子什么?
1、記憶能力的提高
也許看到孩子毫無“藝術感”可言的繪畫,大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信手涂鴉”,這無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繪畫完全符合大人們的審美觀點,那樣就說不上“想象”了,如蘋果,因為“模仿”的蘋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創(chuàng)造。但是這并不表示孩子的繪畫作品是沒意義的,只是在我們成人思維里缺少對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在他們看來,一個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個人物形象,幾個粗細不均的線條就是一棟房子、幾棵樹,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無意識記憶”喔!
孩子們將自己在感受外物時儲存在腦海里的記憶翻找出來,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達出來。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在5歲以前的創(chuàng)作性是最高的,幾乎能等同于繪畫大師。他們的繪畫內容并不是虛無的,是對現實的一種記憶恢復,只是表現方式不是我們成人慣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2、觀察能力的提高
當您的孩子樂滋滋地指著自己畫中的“小古怪”說這是超級~,那是無敵~時,不要用滿帶不信任的眼神打擊他。雖然畫面有些混亂、形狀有些離譜,可你有沒有發(fā)現,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因常見而不屑一顧的事物,是以怎樣的角色或姿態(tài)出現在他感知的世界里呢?
其實這就是孩子觀察能力的表現,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們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經無法注意到的細節(jié),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時候比大人的還敏感細膩呢。
3、想象能力的提高
為什么我們總是很難看懂孩子畫的是什么呢?
因為我們跟孩子的想象力、認識能力有差別。成人都喜歡規(guī)矩、真實的東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滿了童話般的爛漫,花兒會唱歌,太陽長胡子,小兔子拿著氣球,電視機長著兩只手……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現。
同時,對色彩的運用更能顯出孩子們大膽的想象力,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意愿隨意涂抹顏色,紅色的小人兒、綠色的房子、藍色的小貓……不過不要用“離譜”去理解他們看到的世界,因為在他們眼里,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4、情緒的及時宣泄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韋赫指出:“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東西還多?!边@也是為什么很多心理學家有時候治療病人的時候要先讓病人畫幅畫的原因。在兒童心理學里也有這一項,通過對孩子的繪畫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緒、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著天性的童趣和強烈的表現欲,他們的喜怒哀樂躍然紙上。在他們還不能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心世界時候,通過手腦結合的方式——繪畫便產生了。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幅畫都是孩子真實內心思想的寫照,是孩子情緒的外在表現。告訴您一個小秘密:如果孩子的涂鴉中線條生硬、混雜、重疊,顏色暗淡,這些說明此刻他或許正有不良情緒。相反,如果孩子的涂鴉線條柔和、豐富,顏色明快,則表示孩子的情緒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錯。
5、繪畫使左右大腦一起“開工”
在日常生活中,動手能力主要開發(fā)的是人的左半腦,思考畫什么,怎么畫,以及對手部運動的控制,這些都會促進左腦的智力開發(fā)。
在繪畫的時候,孩子無意間培養(yǎng)了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判斷認知能力,這些對右腦智力的開發(fā)很有益處。
所以說,繪畫可以同時活動左右大腦。在不斷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會不斷打破原有的思維和定式。當接受到外界的新鮮事物時,靈感一觸即發(fā),左右大腦同時“開工”。
6、繪畫過程鍛煉孩子的種種能力
從簡單涂鴉開始,孩子就在不斷創(chuàng)新,從最開始運動軌跡的線條到有意義的形狀,再到顏色,再到內容,創(chuàng)造力可以無限發(fā)揮。
從大量的兒童繪畫作品和兒童繪畫過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繪畫是一種加強記憶力,促進孩子觀察力,培養(yǎng)孩子想象力的過程。它是由微妙精細的觀察能力、形象的思維能力、高效的記憶力、創(chuàng)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協調運動和豐富的表達能力組成的。這些能力可是補品不能輕易辦到的啊!
7、繪畫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形式
繪畫也是一種藝術,它跟音樂、舞蹈一樣富有魅力,可以說是人類表情達意的一種形式。無論是孩子的還是成人的繪畫作品,都附帶了個人感情因素在里面。要知道,沒有感情的作品是僵硬死板,無生命力的。

那對于特殊兒童而言,與普通教學相比,繪畫治療的優(yōu)勢在哪?
作為一種“玄妙”的語言,咨詢師可以通過繪畫解讀其心靈密碼,透析深度困擾人們的“癥結”。作為心理診療的一個有效工具,真可謂“此處無聲勝有聲,述說不清能看清”——用繪畫的方法進行診斷和治療,其功效是巨大獨特的。在干預過程中協助當事人自我開放,降低防衛(wèi)心理,是建立良好關系的有效方法。繪畫涉及到當事人應用其知能和感官,可促進感覺和知覺的協調與統整,成為復健方式之一。
2、情緒發(fā)泄與穩(wěn)定。
建立安全及信任關系的環(huán)境,讓當事人得以表達和認知情緒。當孤獨癥兒童能通過創(chuàng)作活動發(fā)泄情緒,或通過作品表達意見、提高自信之后,就會逐漸減少用情緒性的言行來反映心情和想法。因此,通過改善、穩(wěn)定情緒方面的問題,間接改善不適宜行為,這是繪畫治療的重點。
3、增進團體的互動和凝聚力。
當治療團體中的成員在陳述其作品,和團體分享時,常能喚起或刺激旁觀成員的情緒反應,加強其他成員積極參與活動的動機,增進團體的互動和凝聚力。
4、便于評估其心理的發(fā)展。
繪畫治療活動中,個人的表達,常運用心象思考,易於啟發(fā)豐富的想像及靈感,促進自我認識和成長。藝術表達能直接把種種的關系或內心狀態(tài),顯示于美術品上,讓人觀之,立刻體驗整體的意念和情感狀態(tài)。透過繪畫表達心像的活動過程,治療師可從當事人一連串作品的表現中來評估其心理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