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疫情遠沒結束,寒冬剛剛開始,漫長的寒假即將到來。對于自閉癥小朋友來說,這可能是追趕普通小朋友的最好時機,那么怎樣提升自閉癥兒童維持對話的能力?加強他們的語句表達長度這一重要課題擺在了家長面前。
一般情況下針對自閉癥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家長經(jīng)常會有如下的困惑:
?孩子只在表達需要的時候才開口說話;
?孩子上課時說得還可以,甚至能復述故事,但在日常生活中維持對話的能力很弱,說得很少、很簡單;
?家長不問孩子,他就不說;
?孩子雖然能說,但語句很簡單,或者只會說幾個固定的句式(靜態(tài)語用);
?跟同齡的小朋友相比,語用語氣表達出來的對話感覺很幼稚;
?在干預機構,老師說孩子的語言有很大進步,但在生活中卻恰恰相反,并無長進……
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干預,跟單純語言遲緩或發(fā)育遲緩的兒童相比,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由于自閉癥的核心障礙在于社交溝通和社交互動,在進行語言干預時,要格外注重以下幾點:
一、不僅要教他們說什么,還要教他們在什么情境下、在什么時候怎樣說(動態(tài)社交)。
大多數(shù)人一提到語言,想到的是語言的形式——句子是否很長,詞匯是否豐富,發(fā)音是否清晰——然而,【溝通功能】(Communication Functions,或稱“溝通動機”)卻是國內(nèi)很多家長和老師缺乏了解和重視的。自閉癥兒童在使用語言時,往往僅限于調(diào)節(jié)功能,例如:表達需要或者拒絕某件事;缺少真實社交性地使用,例如:分享經(jīng)驗情感,描述評論等。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時,言語治療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盡量多的創(chuàng)造【溝通功能/動機】。
例如:家長可運用【故意犯錯】的策略在玩樂高拼搭時,引導孩子運用“指示”的溝通功能(孩子會說:“媽媽,不是這樣搭的,你要找正方形的樂高放在這里”),或“評論”的溝通功能(孩子說出:“媽媽,我做的這輛車可厲害了,能夠比特斯拉還棒的”)。
二、沒有進行【輪流】的教學,孩子不理解社交互動中“一來一往”的規(guī)律。
提起“輪流”,很多人只想到了在玩玩具時孩子能把玩具讓給別人。但【輪流】其實包含很多層面,從嬰兒玩“躲貓貓”時對成人的回應互動,到過家家時孩子們的一問一答和互換角色,再到社會交往中的禮尚往來,無不包含著【輪流】的規(guī)則??梢院敛粸檫^地說,【輪流】是繼【互聯(lián)注意】之后,另一個自閉癥兒童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目標。
三、家長只知道【仿說】和【問問題】這兩個教學策略,不會運用其他更有效、好玩的教學策略。
【仿說】的策略如果運用不當,會導致孩子對輔助的過分依賴——大人不給出仿說提示,孩子自己就不說。而【問問題】的教學策略運用過多,會導致孩子排斥回答問題,或者不問不說,再或者孩子自己也不停地問問題,以為這是一種恰當?shù)臏贤ǚ绞?。但其實引導孩子表達的教學策略是非常多樣的,例如:【故意犯錯】、【破壞】、【拓展】、【擴充】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
四、家長不了解能夠準確評估孩子表達能力進步的標準,錯把背誦或仿說能力等同于表達能力。
很多機構老師會說孩子上課時能說得越來越好了,但家長在生活中的感覺卻是孩子自主口語表達沒有絲毫進步。家長的這種感覺并非沒有根據(jù)。
很多機構總是用仿說、背誦、提問的方式教授語言表達,并且努力試圖用這種無用的進步來掩蓋孩子實際表達能力的不足。采用類似的方式,孩子的確是“進步”了,那只能說明是仿說的進步,并無助于社交語用的提升,也并非其主動口語表達能力的進步。
語言的干預要在有意義的社交溝通情景中進行,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主表達能力。誠然,評估兒童口語表達能力時,自發(fā)語句長度(Mean Length of Utterances)有其限制性,但也不失為是一種比較便捷和簡單的方式,幫助家長評估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