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大眾對于孤獨癥群體的看法,一直受各種影視產品和媒體宣傳的影響,很多人對孤獨癥的了解總是歸于兩個極端——“天才化”和“污名化”。
極少數孤獨癥孩子會有“天才”特質,也有不少孤獨癥孩子符合智力殘疾的劃分,有的孩子沒有口語交流能力,但也有孩子吐字清晰。無論在智力、語言能力還是社會交往方面,孤獨癥兒童的個體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也正是“孤獨癥譜系障礙”中“譜系”的意義之所在。現實中,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污名化,才是最大難題。
4月2日是聯合國設立的“世界提高孤獨癥意識日”,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各種各樣的孤獨癥主題活動遍布全國各地,有愛心長跑、兒童畫作義賣、普通小學生給孤獨癥孩子寫卡片等等。
我是公益組織“小丫丫自閉癥項目”的成員,有些同事和我一樣,也是孤獨癥孩子的家長。上周末,我們分別在全國不同的地方參與了幾場活動,結束后,大家卻在微信群里聊起了一個在公開場合很難啟齒的話題——熱熱鬧鬧的孤獨癥日活動,究竟起作用了嗎?
2019年3月,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自閉癥孩子與志愿者們一起席地畫畫。 ? 圖蟲
“無知”與“熱心”
我們每天經歷的,是身邊人對孤獨癥的“無知”:有的鄰居不許自家孩子和孤獨癥孩子一起玩,有的學校領導絲毫不避諱對孤獨癥學生的嫌惡,甚至有人說,在特殊教育界的“鄙視鏈”中,孤獨癥孩子穩(wěn)居下端。
“真的,我勸你帶孩子去針灸。”在上周末的一場孤獨癥主題活動上,一位阿姨建議我的同事帶孩子去看看中醫(yī),說孩子的問題可能是“兩個靈魂在體內打架”。
面對這善意而荒謬的建議,這位媽媽只能禮貌婉拒。她帶著孩子來孤獨癥主題活動,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孤獨癥,對未來的孤獨癥孩子和家長少一分誤解,但在熱情洋溢的活動現場,她卻感覺更孤獨。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確實感覺到,近年來社會總體對于孤獨癥的認識在進步。但在接納方面,無論是相關宏觀政策制定,還是孤獨癥人士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康復訓練,仍然面臨著重重障礙和誤解。
毫無疑問,對于孤獨癥群體來說,“孤獨癥關注日”是重要的。至少在這一天,大家在匆匆上班的路上,在陪家人看電視的時候,在開車時的收音機里,他們可能會看到聽到這個名詞,認識這個讓無數父母心碎的障礙,開始了解這群特殊的孩子。至少在這一天,我們的孩子有機會成為主角。
孤獨癥日的各種主題活動上,我們深深感動于舞臺上的溫情和友善,但當這一天落幕,來自學校、社區(qū)和社會的忽視、誤解甚至歧視,又將成為生活的主題,這時的孤獨癥孩子和家長群體,才更應該被看見。
重重難關
什么是“孤獨癥”、“自閉癥”?
這是一種廣泛性發(fā)育障礙,全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患者具體表現為社交和溝通困難,通常會出現有限的、重復性的行為。
“孤獨癥”這個名稱主要在中國大陸的醫(yī)學界和特殊教育界使用,港澳臺、新加坡等使用漢語的地區(qū)和國家,則使用“自閉癥”。雖然部分孤獨癥患者會有心理問題,但它并不是心理疾病。時下流行的“自閉青年”的調侃,其實也或多或少加重了大眾對問題嚴重性的誤解。
▲ 一名自閉癥孩子在練習書法?!八繉懸粋€字,都低頭聞一聞墨香,輕觸一下洇濕的墨跡,像是在欣賞一朵花?!?nbsp;?
近年來,孤獨癥診斷率大幅攀升,尤其在發(fā)達國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診斷技術和意識在不斷提高。2018年,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美國孤獨癥的診斷率為1/59,雖然中國尚未有這方面的大范圍抽樣調查,總體來看,世界范圍內,大約每100個孩子中,就有可能有一個患有孤獨癥譜系障礙。這意味著,中國自閉癥人群的基數也非常龐大。
一旦確診孤獨癥,一個家庭與孤獨癥的漫長斗爭就開始了。
首先是缺乏醫(yī)療和康復資源。
很難想象,在14歲以下兒童多達2億的中國,兒童精神科醫(yī)生不足500人。 而在美國,不到一萬名兒童就有1名專業(yè)兒童精神科醫(yī)生。因此,孤獨癥孩子耽誤就醫(yī)、診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缺乏正規(guī)醫(yī)療資源,也給庸醫(yī)、騙子提供了土壤。
即使孩子獲得了正確的診斷,下一步還將面臨尋找康復機構的難題。
孤獨癥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并沒有對癥的特效藥物和療法,主要依靠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手段。2017年《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yè)發(fā)展狀況報告》顯示,全國孤獨癥在職康復訓練師與確診的孤獨癥兒童的比例為1:143。無論規(guī)模大小、質量好壞,從數量上來說,全國孤獨癥康復機構只有一千多家,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約半數的民辦孤獨癥服務機構,都是家長“自救”的產物,由家長們創(chuàng)辦。
再者,昂貴的費用是制約孤獨癥兒童進步的又一重障礙。
有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孤獨癥兒童家庭自費承擔康復訓練的全部費用,近一半孤獨癥兒童的家庭用于康復的費用超過了家庭總收入的50%,近30%的家庭經濟總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一個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的費用。
目前,尚無醫(yī)療保險覆蓋孤獨癥兒童的康復費用,政府的少量補貼也只能覆蓋少數地區(qū)人群。在每月動輒數千上萬的花費之下,許多家庭背負重擔,甚至由此致貧。
與所有不能徹底治愈的疾病領域一樣,在孤獨癥領域,坊間也有各種各樣的“秘方”和“新科技”,有充滿硬核技術的電擊療法、干細胞療法、螯合療法,也有神秘感十足的中醫(yī)針灸、動物輔助治療,但無一經過循證研究的驗證。更有“莆田系”醫(yī)院宣稱可用儀器快速進行診斷治療,騙人斂財。
當然,孤獨癥群體也并非只有絕望,網絡降低了知識門檻,讓騙子的行騙成本升高,越來越多的專業(yè)資源開始進入孤獨癥領域,我們的孩子,在科學的康復干預下,也一直在進步。
如果孤獨癥這朵烏云也有金邊,那就是孤獨癥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中收獲的額外感悟——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工作力所能及、有愛的能力也能被愛,對家長來說,也許就足夠了。
天才與污名
可是大眾對于孤獨癥群體的看法,卻一直受各種影視產品和媒體宣傳的影響,很多人對孤獨癥的了解總是歸于兩個極端——“天才化”和“污名化”。
文藝作品和一些媒體對某些孤獨癥人士的特殊才能的追捧,讓不少人有“孤獨癥就是天才”的誤區(qū)。經常有“熱心”人士上前建議孤獨癥兒童的父母——他們都是天才,你應該好好培養(yǎng)。
電影《雨人》就曾受到不少批評。電影中塑造的“天才孤獨癥患者”的形象,實際上傳播了一系列關于孤獨癥的錯誤信息。類似的宣傳會讓觀眾認為,孤獨癥患者的康復目的應該是施展自己的“特殊才能”,從事相關工作,卻忽視了這樣一個前提事實——并非所有孤獨癥患者都具備特殊能力。
電影《雨人》中,哥哥雷蒙的生活習慣奇異,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有很多離奇古怪的行為。但弟弟查理在共處中發(fā)現了雷蒙驚人的記憶能力,他試著利用哥哥過目不忘的本領去賭場上試一下身手。 ? 雨人
極少數孤獨癥孩子會有“天才”特質,也有不少孤獨癥孩子符合智力殘疾的劃分,有的孩子沒有口語交流能力,但也有孩子吐字清晰。無論在智力、語言能力還是社會交往方面,孤獨癥兒童的個體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也正是命名“譜系”的意義之所在。
“天才的想象”之外,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污名化,才是最大難題。
2018年圣誕節(jié),廣州孕婦攜孤獨癥兒子明明自殺的新聞讓眾人震驚,從新聞報道的只言片語中可以推測,這位母親的絕望,相當部分來自于與孩子入學的幼兒園的摩擦。
明明父母傾盡全家之力為孩子做康復訓練,并希望融合進幼兒園,孩子卻在幼兒園出現問題行為引發(fā)其他家長的聲討。不少家長認為“問題孩子”應該退學,在一邊倒的討伐聲中,園方并沒有出來表示支持,或是緩和家長的群體情緒。
對于孤獨癥孩子的家長而言,無論是排隊搶號、高額加價獲得醫(yī)療資源,還是省吃儉用攢康復費用、為了防騙擔驚受怕,這些辛苦都可以承受。而社會大眾對于孤獨癥的不知道、不理解,孩子在家門口、學校里和社會生活中遭受到的歧視,往往給他們帶來更大的痛苦。
多一點善意
近年來媒體報道的孤獨癥群體受歧視的案例比比皆是,之前也發(fā)生過小區(qū)居民拉橫幅要求趕走有孤獨癥孩子的家庭,有家長集體請愿讓孤獨癥孩子離開課堂……
雖然《義務教育法》賦予了每個適齡兒童依法平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殘疾人教育條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和各地方政策也在積極探索有效的融合教育實踐?,F實是,包括孤獨癥兒童在內的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的障礙重重。
在國內教育資源稀缺,學校和家長權力無法對等的背景下,孤獨癥孩子爭取上學的權利,是對家長能力和人脈的考驗。進入學校后,絕大多數學校無法提供針對特殊兒童的額外支持,例如特殊教育師資和資源教室硬件的配備,不少家長親自上陣,申請陪讀,或是請老師陪讀,更多的孩子會因為學校資源無法匹配而輟學。
待孤獨癥兒童長大成人,離開了未成年人身份這個保護傘以后,更大的挑戰(zhàn)還在前方。很多成年孤獨癥人士更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被藏在家里,加上父母年齡變大,自己的養(yǎng)老和孩子的托養(yǎng)問題疊加,不少父母的心愿,是自己能比孩子多活一天。
孤獨癥孩子面臨的種種社會和制度問題,短時間內很難解決,國內一批批做政策倡導、大眾宣傳的志愿者,多是孤獨癥患者家長,他們的努力爭取來的權益也許已經不能幫到自己的孩子,但一直在努力。
那么,每一個普通人,能做什么呢?也許就是開始在孤獨癥日之外,也對這個群體多一些關注。
事實上,孤獨癥兒童被輟學、“雪藏”,確實與相關福利權益無法保障、缺乏社會支持有關,但也與社會上的冷眼旁觀、普通孩子家長的強烈反對、社區(qū)鄰居的歧視敵意有關。
試想一下,你坐的公交車準備出發(fā),一個搖頭晃腦的孩子磨磨蹭蹭還不愿下車;當一個孤獨癥的孩子坐在你孩子的后排;當你剛斥巨資買下豪宅,幾戶有殘障孩子的家庭同時入住了你的小區(qū)……你會做何反應?
確實,公交車多等了一會兒才又啟動,重點小學的學位昂貴,小區(qū)的房價更是真金白銀……但有了你的支持和遷就,也許并不會給自己造成損失,卻會讓一個懵懂的孩子收獲善意,讓一個陰霾中的家庭感到溫暖。
希望在4月2日過去以后,我們還能感到你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