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一、孩子開始時情況分析
星星(化名),九歲,語言僅限于他喜歡的東西的幾個單詞,而且發(fā)音很不清楚,對于陌生人來講,只能算是一個無語言的孩子。他有嚴重的自傷行為,撞頭,據(jù)他媽媽說,已經(jīng)撞壞了家里的好幾塊玻璃。他的認知程度十分低,除了一步模仿,其它的認知能力都很弱,不分形狀顏色、不能指認五官、不認數(shù)字字母。他以前從來沒有接受過ABA訓練,除了去特殊學校上學,據(jù)孩子媽媽說,有一些零散的訓練,都是以玩為主。因為我的日程已經(jīng)完全排滿,所以只能一個星期去做一次訓練。從初接這個案子開始,我就知道有一場長期抗戰(zhàn)要打了。
二、開始訓練時的情況
第一次訓練,孩子在媽媽的陪同下,在桌子面前坐下來。沒有做幾輪訓練,孩子就坐不住了,哭鬧、抓人、打人并且撞頭。桌子前面是坐不住了,滿地打滾。他哭打的時候,我就在他的一旁,冷眼看著,不阻止也不反應,只在他撞頭的時候阻止他。在他哭鬧的間隙,我和他坐在地板上又做了幾輪訓練。趁他的情緒漸漸穩(wěn)定,我又試著讓他坐回小凳子上,指令剛一下,他就立即又哭鬧起來,于是繼續(xù)前面的應對方法。媽媽試圖勸說他,我阻止了,這個時候,越是勸說,他會越覺得有機會逃避。在和他對抗的過程里,感覺孩子媽媽始終是孩子的一個“希望”,所以我讓媽媽離開了房間。果然,沒有一會兒,孩子的情緒就平穩(wěn)了很多。最終,我還是堅持在孩子坐回了小凳子上,并且做了幾個回合的簡單模仿,才結束了當天的訓練。
第二次的訓練出奇地順利,孩子不哭不鬧地坐了一個小時,完成全部的訓練。那天我對孩子的媽媽說,反復是一定會有的,還是要做好抗戰(zhàn)的思想準備的。
第三次訓練,果然又出現(xiàn)哭鬧撞頭的情況,接下去的幾次訓練也是如此。但孩子的撞頭的行為明顯減少了,不僅是減少,而且是減到相當?shù)偷厍闆r(每次訓練出現(xiàn)一到兩次)。據(jù)孩子的媽媽匯報,她嚴格接受了我的建議,在日常生活里不再在孩子撞頭的時候滿足他的要求,所以孩子平時撞頭的行為也在明顯的減少過程里——這是一個十分可喜的進步,而且從時間上來看,算是十分見效果的。
三、根據(jù)孩子情況分析,找出問題
從前兩次訓練開始,雖然撞頭和攻擊的行為是明顯減少了,但孩子哭的時間明顯增多了。根據(jù)我的觀察,哭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訓練的逃避。前一次訓練,孩子哭了大半個小時;上一次訓練更夸張,我一進門,孩子就開始哭上了。孩子的媽媽對我還是很信任,把孩子送進房間之后就離開了。我還是堅持完成了兩次的訓練,每次都在孩子哭停并且做幾個回合的訓練之后才結束當天的訓練。每一次訓練結束,我都會留點時間和孩子媽媽討論一下孩子最近一個星期的情況,以及當天訓練的情況。前幾次的哭都有各種可能原因的影響,雖然逃避訓練是最根本的原因:一次是因為孩子身體不好;而另一次是因為訓練過程中用作強化物的餅干吃完了,我?guī)Ш⒆尤ハ驄寢屧僖?,所以中途讓他離開了訓練的房間。但上一次去的時候,孩子在看到我到的時候已經(jīng)有情緒上的反應,進了房間就開始哭,那就是對訓練的一種很大的排斥了。所以,從上次訓練回來,我一直在籌劃這一次去要做什么樣的應對。
1. 強化物的方面,在前面的訓練進展過程里,已經(jīng)作過多種嘗試,現(xiàn)在找到他最喜歡吃的餅干、巧克力還有蝦條。同時,媽媽盡量做到平常不讓孩子接觸這些食物,訓練前也不讓他吃得太飽。在訓練的過程里,基本上幾秒鐘就可以接觸到強化物,所以也已經(jīng)是高強度的了。所以,暫時來講,強化物方面沒有辦法做到更多的改進了。
2. 不坐桌面。孩子在地板上訓練的時候,情緒上的反應明顯會低一些,所以把訓練改到地板上會是可能的可行方案之一。然而,孩子已經(jīng)九歲,身高比較高,服從性卻比較差,所以一些訓練在地板上進行的難度就會比較大。桌面是遲早要坐上去的,現(xiàn)在如果放棄桌面,靠著一星期一次的訓練強度,這個過程將會拉得很長。而以孩子目前的認知程度來講,能快點進入訓練狀態(tài)是重要的。把這個作為備選方案之一。
3. 在前期的訓練過程里,我沒有用過任何懲罰的方法,只用了忽略和強化。所以,在對應的手段方面,應該沒有什么是直接引起孩子情緒反應的,所以也沒有可刪減項。
在我今天去給孩子做訓練之前,我都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想來想去,似乎唯一的辦法還是要把桌面訓練挪到地板上去。但我估計,孩子對訓練的排斥心那么重,即使把訓練挪到地板上,也仍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情緒問題的。不過,在沒有看到孩子今天的狀態(tài)之前,我也是沒有辦法做決定的,所以一直處在“琢磨”期。
我到達孩子家里的時候,孩子在院子里玩,看情緒還可以。媽媽對他說,要上課了,他的臉色馬上多云轉陰;一進入房間就烏云密布了;媽媽讓他坐到桌前的小凳子上,我坐在他的對面,他一扁嘴,開哭。孩子媽媽一看到孩子哭,立即轉身準備離開房間。從上一次訓練,到這一次訓練,同樣是一坐下來就哭,原因應該是對訓練的逃避是基本肯定了。我當時想到的是,強化物暫時沒得加,而我自己在訓練中也已經(jīng)保持了和藹的態(tài)度并且以鼓勵和夸講為主,那什么能更進一步安撫孩子的情緒呢?——孩子的媽媽。當初堅持讓孩子的媽媽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離開房間,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哭鬧不可能讓他逃避訓練,媽媽也不會來救他——這一點,在經(jīng)過前幾次的訓練后,孩子應該已經(jīng)明白:從他撞頭次數(shù)的減少中,可以推斷這一點。那么現(xiàn)在如果讓孩子的媽媽回到他的身邊,則應該可以算是額外的強化物,并且對他的情緒起到安撫的作用。想到那里,我叫住了正關門的媽媽,讓他陪著孩子訓練。媽媽在桌子邊上坐下,并且安慰了孩子,而我在孩子哭停的時候,跟他做了幾個回合簡單的“看”訓練,馬上給強化物。孩子又小哭了幾回,每回持續(xù)的時間在一分鐘以內,之后就漸漸恢復了平靜。隨著訓練的項目一樣一樣的進行,我們時時地夸講孩子,給強化物;媽媽也會夸講孩子,并且在項目的間隙與孩子互動一下。在堅持了差不多四十分鐘的訓練之后,孩子又有小哭,但也是很短的時間又被我們拉回了注意力。最后,整場訓練很順利地在孩子情緒極佳的狀態(tài)里結束了,一共1小時15分鐘。
四、總結
訓練后,和孩子的媽媽做了一點討論。雖然訓練的時間并不久,而且很多時候都是在孩子的哭鬧里進行的,但孩子的很多進步已經(jīng)可以看得到。1, 孩子已經(jīng)學會把手好好地放在桌上,等待一個回合訓練的開始;2, 在做叫名反應的訓練的時候,孩子的目光對視非常好,對名字的反應也很快;3, 在項目間隙中,我會給孩子一個玩具玩,以給我半分鐘的時間做下個訓練的準備工作;在下一個項目開始前,我會給指令讓孩子把玩的東西還給我,孩子執(zhí)行的非常好;4, 在一些訓練項目上有小小的進步。最主要的進步是,孩子撞頭的行為已經(jīng)基本消除(至少在訓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