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自閉癥對同理和同情心的影響
譜系障礙群體經(jīng)常被形容為缺乏同理心(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和/或同情心(覺察和憐憫他人感受的能力)。雖然這一點屬于對該群體的刻板印象,因為不是所有自閉癥都存在這個問題,但確實很多譜系個體存在這個問題。
對于自閉癥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研究在近40年內(nèi)一直在持續(xù)進行,其結(jié)果也發(fā)生了諸多改變。起初,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被認為是自閉癥群體的普遍特質(zhì),但是近來的研究顯示在這一點上譜系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要素
同理心和同情心表達的缺乏并不一定是缺乏情緒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技能尚未開發(fā)/發(fā)展。對他人表示同理心和同情心涉及多個要素,與他人建立聯(lián)結(jié)需要:
識別他人的感受;
理解他人的希望、理想和或期望;
有與他人感受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相關情緒感受;
能夠用肢體和言語表達同理和同情心感受;
在合適的場合以合適的方式呈現(xiàn)同理心和同情心
意識和處理
同理心和同情心存在兩個維度:認知層次——識別并理解他人的精神狀態(tài);情緒層次——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
這兩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可能會導致譜系個體看起來有些“奇怪”。研究顯示譜系個體可能存在認知性同理心的困難,因為他們無法根據(jù)他人的面部表情識別和命名情緒。眼部掃描研究發(fā)現(xiàn)譜系個體傾向于看向人臉的外緣,而不是聚焦于眼部和嘴部,而這兩個通常是展示情緒的部位。
即使某些譜系個體存在認知同理心的困難,他們的情感同理心(對他人情緒有本能和自愿的反饋)也不一定受到影響,反而可能是強烈的。實際上,有一些近期的研究顯示一部分譜系個體可能會更強烈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而感受他人的情緒并在自己身上也體驗到這種情緒可能是非常沖擊性且令人疑惑的,導致這部分譜系個體選擇隔離的環(huán)境,遠離人群。
命名情緒
命名情緒的能力是通往同理心和同情心的重要步驟。很多譜系個體存在述情障礙,也就是難以識別和命名自己感受到的情緒。述情障礙也會出現(xiàn)在沒有自閉癥譜系障礙的人群中。2018年發(fā)表在《自閉癥和發(fā)展障礙期刊》上的文章表示理解和命名自我情緒的能力似乎是識別他人情緒的關鍵。
表達
在一般發(fā)展人群中,人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學會恰當?shù)赝ㄟ^肢體語言和言語表達同理心和同情心。舉個例子,一個四歲的孩子能夠認識到朋友的痛苦,然后給朋友一個臉頰的親親,因為他之前看到大人這么做過。而譜系兒童可能因為社交線索的缺失無法像其他人那樣進行反饋,其中的緣由可能有:
1、譜系個體通常在解讀非言語溝通上存在困難,比如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
2、譜系個體很少進行自發(fā)性的模仿行為。兒童大部分都是通過模仿和重復來學習社交技能的,因此譜系個體可能在呈現(xiàn)同理心表達上存在困難。
“思維解讀”的技能(通過對他人肢體語言,語調(diào),面部表情等等的細致觀察對他人的思想進行理解)是同理心和同情心的關鍵,而譜系個體通常在這個情緒反饋度上存在困難。
教學同理心
研究顯示,譜系個體的認知同理心是可以被教學的。有一篇研究中使用了玩偶進行同理心反饋的角色扮演,并使用了代幣制系統(tǒng)對目標同理心反饋進行獎勵。在幾個回合的教學后,被試學會了如何使用恰當?shù)淖衷~和姿勢表達同理心。
此外,還有其他研究也顯示譜系兒童可能通過示范,輔助和強化等手段學會對他人的情感作出恰當?shù)难哉Z回復,使用合適的語調(diào),面部表情和姿勢進行反饋。
雖然這些手段可以用來教學同理心行為,但是并不能在情感層面教學同理心。認知行為療法被認為對改善情緒同理心是有效的。
總的來說,雖然很多譜系個體看起來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譜系個體都存在該問題。缺乏恰當同理心反饋的個體很多是因為社交溝通方面的障礙,而不是情緒反饋的缺乏。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和工具教譜系群體認識他人的感受,然后用符合社交期望的方式表達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