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空間感看起來好像只有設計師和建筑師在日常工作中才需要這種能力,但事實上所有人對空間技能的使用都比我們想象的更加頻繁。
大家小時候一定被父母或老師要求過字要寫得整整齊齊,數(shù)學題要寫好解題步驟。但是,如果缺乏空間感,哪怕是簡單如寫字時的一筆一畫、解題時數(shù)字往哪兒擺或者簡單的計算求和這類任務,都有可能變得極為困難甚至不可能。
空間感是我們對周邊的三維的感覺,包括遠近、上下、左右三個維度。比如判斷東西是否夠得到,看到物體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變化,知道物體位置的變化,知道空間內(nèi)物體的具體位置等。
空間感的三維性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周全的意識,從多角度去探索問題。同時建立完整的感覺,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缺什么,這對孩子以后的閱讀理解力很有幫助。
由此可見,空間感在孩子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那空間感不足又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1、逃避動態(tài)的團體活動;
2、空間相對位置判斷不良;
3、追視移動的物件有困難;
4、閱讀、寫字時容易跳行漏字;
5、寫字常寫倒反,寫作業(yè)容易疲累;
6、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間概念不清;
7、左右方向容易混淆,方向感差常迷路;
8、寫字大小不一,間距不整齊,部首寫反;
9、圖片、符號或者物品之間,找出【相同】或者【不同】有困難;
空間感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的。大量的研究證據(jù)表明,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人的空間感是可以慢慢提升的。既然空間感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那么,什么時候進行培養(yǎng)才會事半功倍呢?
來自國外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給出了答案:人們80%的智力是在小學前后形成的,智力不比知識,后天努力不如前期開發(fā)有效。而3-8歲,正是培養(yǎng)空間感的最好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其實已經(jīng)開始進入探索期,進入了空間敏感期,探索精神變得更強,他們會用身體去感受空間的奇妙。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空間感?
1、讓孩子多動手
培養(yǎng)孩子的空間感需要大量的動手實踐,要鼓勵孩子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動手操作。
比如:在學習平面圖形時,可以讓孩子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讓孩子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形成簡單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轉(zhuǎn)化過程,使抽象知識形象化,培養(yǎng)孩子的空間概念。
通過各種游戲也能很好地鍛煉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
比如:在家里的某個地方,家長藏好玩具,和孩子一起畫出家里的平面地圖,引導孩子自己來解釋這個地圖,然后再把藏玩具的地方標出來,讓孩子看著地圖去找玩具等,這些游戲活動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多多地參與進去,孩子會在游戲中玩得很開心,也能促使孩子大腦思維活躍,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空間想象能力。
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構建類玩具,這類玩具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的精細動作、發(fā)散性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和空間認知能力。孩子可以利用構建類玩具搭建各種各樣的形狀。
比如:積木類玩具、橡皮泥類玩具、立體七巧板、樂高等玩具,都可以讓孩子自由發(fā)揮組合出各種各樣的形狀,由平面感走進立體感,有助于孩子空間想象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4、多用空間詞匯
空間認知與空間詞匯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空間類詞匯掌握得越多的孩子,他們的空間認知也越好。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地給孩子強調(diào)一些空間詞匯。
比如“能不能幫我把袋子里面的肉,拿到冰箱的最下面一層?”,“超市在我們家的右邊,幼兒園在我們家的左邊。”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只是包含了“里外”、“上下”、 “左右”這些空間詞匯,但是孩子們靠著這些詞語線索,就能去推理“上”的反方向是“下”,它們在三維空間里是豎直的對應關系,孩子的思維也就立體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