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fā)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xù)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一位平凡的90后特教老師
在位于甘肅省蘭州市的愛心學校中,一群孩子一起做游戲、背古詩,在一旁的特教老師劉旭娟會細心觀察孩子們的舉動,并鼓勵他們。
出生于1995年的劉旭娟儼然是一位“陽光姐姐”,2017年大學畢業(yè)后她就加入了特殊教育行業(yè),加入了一家2017年由特教老師發(fā)起、社會愛心人士募捐成立的民辦非營利的愛心學?!白鲞@個工作的前提必須要熱愛,然后要有耐心,保持學習的習慣。”她說。
“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老師們會引導孩子去正視自己的障礙,告訴他們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小孩,要自信快樂的生活。”劉旭娟介紹說。
然而,在工作之初,劉旭娟也難免遇到困難,“比如剛開始給孩子們教課,反復教了好多遍仍沒有效果,那時候感覺很受挫,還有一些自閉癥的孩子不知如何正確表達情緒,導致他們有時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很想幫助,但這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
劉旭娟說,有時候教年齡偏大的孩子,也會突然很迷茫,因為他們最終會走向社會,但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太多,不想讓他們那么快長大,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多教他們一些。
于是,每天晚上的例會時間,就是劉旭娟尋找“辦法”的好機會,同事們鼓勵的話語,互相討論解決的方案,許多困難逐漸被克服,第二天劉旭娟便又“滿血”了。

特教老師和家長孩子一起努力
此外,除了學校的教育,家庭配合也很重要,特教老師、志愿者會定期進行家訪,孩子們微小的進步也會被記錄在每次的“家訪記”里,“樂呵呵同學”“笑瞇瞇旺仔”“靦腆小生”……每位孩子的特點都會被記錄下來。
“每一次家訪,除了做好家校溝通,更加清晰老師們教學方向的同時,還要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以及生活狀況、困難等,希望可以減輕他們經(jīng)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劉旭娟稱,然而,每次家訪開開心心地聊天,到最后都躲不過一個沉重的話題:當父母離開世界,孩子該何去何從?
2018年5月,西北首家心青年職業(yè)庇護工場,星島27號開業(yè)了。這是一家簡餐店,每周凡塵安星能力突出的孩子們都會在這里做職前訓練,就業(yè)輔導員根據(jù)孩子們不同的能力,為他們開發(fā)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并且把該崗位每一步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都細化到最細,然后設(shè)計課程,來進行教學。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無窮?!眲⑿窬暾f,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有兩位心青年在星島上班了。希望通過在星島的工作經(jīng)歷,能讓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達到普通員工的標準,期待有一天可以把他們輸送出去,讓他們逐漸融入社會,生活和工作。